摘要
儿童目眨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往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作者对208例儿童目眨采取中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属于衢州市人民医院及卫校门诊患者,治疗组208例,其中男109例,女99例。年龄6~15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148例,1月以上52例,2月以上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22例,1月以上7例,2月以上1例。
诊断标准:外眼部正常,目眨频频,全身无神经及精神方面的异常改变。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采用辨证施治。基本方药: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0g,鸡内金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2g,白芍10g,荆芥5g,防风5g,胡黄连5g,甘草5g。随症加减:大便溏薄者加太子参9g,面黄消瘦者加当归9g。前方中药加清水浸泡,文火煎汤约100ml,待温时内服,每日1剂,日服2次。5~7剂为1疗程。对照组应用西医疗法:患眼滴抗生素眼药水,1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A、D胶丸,每日1~2次,每次1丸。疗程为1周。
3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经1~3个疗程治疗,3个月内目眨消失,食欲改变为治愈。3个月内目眨次数减少为好转。经3个月治疗未见好转为无效。
治疗组208例,治愈186例(89.42%),好转16例(7.79%),无效6例(2.89%),总有效率为97.11%。对照组30例,治愈0例,好转4例(13.33%),无效26例(86.67%),总有效率为1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瞬目或眨眼,是一种保护性运动,乃是生理现象。如果瞬目次数很多,眼皮不停地开合,称为目眨。本组病例,眼无明显异常,好发于儿童,文献有报告以3~9岁为常见,而本组患者以6岁以上为多见。
西医多考虑为功能性改变所致,中医则认为本病常见于饮食不调,脾胃不健的小儿,均与脾弱肝强有关。有人认为,小儿目眨,系肝风内动,当从肝论治。中医认为,小儿目眨,眼部无病变,食少偏嗜,易吵闹,夜间磨牙,舌苔薄黄微腻者为脾虚所致,湿热停留,风邪上乘之象。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为后天之本,现小儿食少,舌苔微黄腻为脾虚易生湿热,肝经热盛,肝主目、主风,眼睑属脾,故风邪上犯则目眨。
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本病常见于以下两种类型。脾虚生湿型:目眨,食少,喜吃零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脾虚湿热型:目眨,纳差,面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薄黄微腻,脉细数。与文献中分为肝阳化风和血虚生风型有不同。施治原则:清肝健脾,兼祛风。方中焦山楂、焦神曲,炒谷麦芽均味甘性温,能消食化积,健脾和胃;鸡内金甘寒强于消食积滞;苍术白术味苦性温,燥湿补脾,茯苓甘平,渗湿健脾,皆为本方君药。白芍酸苦微寒而平肝,为方中臣药。荆芥、防风辛温,发表祛风除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均为佐药。甘草和中,为本方使药。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本病应与儿童多动症相鉴别,后者除了目眨以外,还有好动,上课不安静,常有智力减退等现象。而本病则常有偏食、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等,根据上述表现,一般不难鉴别。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嘱咐家长及时注意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补充营养,这也是获得痊愈的必要措施之一。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1-291,共1页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