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减灾》
1999年第4期41-43,54,共4页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9
1 朱业玉,王记芳,武鹏.降水Z指数在河南旱涝监测中的应用[J] .河南气象,2006(4):20-22. 被引量:38
2 周振民,刘荻.基于Matlab的人工神经网络用水量预测模型[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45-47. 被引量:24
3 Jin Long, Luo Ying, Lin Zhengshan. Study on mixed model of network for farmland flood/drought predietion[J]. 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 1997,11(3) : 364-373.
4 Li P W, Lai Edwin S T, Short-range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4, 288 (1):189-209.
5 鞠笑生,杨贤为,陈丽娟,王有民.我国单站旱涝指标确定和区域旱涝级别划分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1997,8(1):26-33. 被引量:363
6 王富强,许士国.东北区旱涝灾害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5):735-739. 被引量:10
7 李松,王殿武,郭锐,刘丹.辽宁省干旱分析与抗旱减灾对策[J] .广西水利水电,2011(1):54-57. 被引量:7
8 李伟,黎洪德.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J] .灾害学,2000,15(2):17-22. 被引量:6
9 李永华,刘德,金龙.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汛期降水预测模型研究[J] .气象科学,2002,22(4):461-467. 被引量:41
二级引证文献7
1 李梦洁,延军平.河南省旱灾对称性特征及趋势判断[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8):71-75. 被引量:10
2 倪远臣.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东港市降水量预测模型研究[J] .陕西水利,2014(2):134-135. 被引量:3
3 于洋,迟道才,陈涛涛,孙淼,栾策.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在凌河流域旱灾预测中的应用[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45(1):68-72. 被引量:7
4 马建琴,毕静静,赵晓慎.气象干旱组合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 .人民黄河,2015,37(4):10-13. 被引量:1
5 王萍,倪丽萍,倪洋.基于分形插值的我国旱灾数据分析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25(8):199-202.
6 王文静,延军平,刘永林,曹永旺.广西旱灾对称性特征及趋势判断[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4(6):163-168. 被引量:5
7 杨淑华,刘洁莉,梁进秋,杨春仓,秦雅娟,徐鑫,李腊平,张玉芳.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铃薯气候产量预报模型[J] .农学学报,2017,7(4):29-33. 被引量:6
1 管春悦,宿志亮,袁涛.大庆市2007年6-7月干旱天气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205-205. 被引量:1
2 王咏青,贾效忠,谢金南,周后福.偶极子型热源的变化对西北干旱流型的作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1):44-50. 被引量:2
3 余生虎.高寒草甸土壤水分指标的探讨和干旱预报[J] .果洛科技,2000(1):37-40. 被引量:1
4 汤广民,蒋尚明.水稻的干旱指标与干旱预报[J] .水利水电技术,2011,42(8):54-58. 被引量:12
5 王良健.GM(1,1)模型在湖南严重干旱预报上的应用[J] .干旱区地理,1995,18(1):83-86.
6 胡伟.灾害性天气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 .新疆农业科技,2007(5):23-23. 被引量:1
7 姜芝豪.内蒙古西部农区夏季干旱的分析与预报[J] .内蒙古气象,1993(5):6-10.
8 陈术兵.湘中地区干旱预报模型及应用——以双峰县为例[J] .湖南水利水电,2003(3):25-26. 被引量:2
9 邹仁爱,陈俊鸿.干旱预报的研究进展评述[J] .灾害学,2005,20(3):112-116. 被引量:15
10 陶飞旋,吴通文,顾欣.黔东南2011年气象干旱影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75-1177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