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的质量交换 被引量:4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利用卫明莹1987年提出的直接诊断分析方法,使用1978~1996年逐日的NCEP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质量交换,同时还利用1988-07~1993-12逐月的SAGE资料,计算了100hPa上的气溶胶和臭氧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夏季以对流层大气穿过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为主,这种输送的范围和强度在盛夏7~8月份最强,出现了两个极大值中心,分别位于孟加拉湾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侧,高原上空也为一大值区,只是比前两者小一些;冬季则以平流层大气下沉进入到对流层的输送为主,此向下的运输在1月份强度最强.(2)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19年平均夏季总的质量交换来看,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空穿越对流层顶有净的对流层大气质量输送到平流层,其大小约为14.84×10^(18)kg.由此推出夏季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孟加拉湾北部连成一片的区域是其周围低层大气向对流层高层及平流层低层输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通道.(3)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有可能将该地区中、低层气溶胶粒子携带到对流层顶附近,致使该地区对流层顶附近气溶胶浓度增大,而使臭氧浓度减小.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2期1914-1918,共5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叶笃正 等.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J].大气科学,1979,3(1):1-11.
  • 2陈秋士 缪锦海 等.1958年7月亚洲东南部西南季风区和太平洋信风区平均流场和平均经圈环流[J].气象学报,1964,34(1):51-61.
  • 3周秀骥 罗超 等.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高原异常低值中心.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一)[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232-238.
  • 4卞建春 李维亮 等.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流场结构季节性变化的特征分析.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257-272.
  • 5王喜红 李兴生 等.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变化和输送的数值研究--区域气象模拟(1).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225-233.
  • 6付超 李维亮 等.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低值区形成的模拟试验.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274-284.
  • 7李维亮 陈隆勋 等.亚洲上空夏季平均大气环流结构及其热源分析[J].气象学报,1983,41(1):43-56.
  • 8陈隆勋 李维亮.亚洲季风区各月大气热源的结构.1982年全国热带夏季风学术会议论文集[M].贵州: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46-258.
  • 9沈志宝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编辑组.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流场特征.青藏高原气象论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7.1-10.
  • 10杨伟愚,叶笃正,吴国雄.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Ⅱ: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型垂直环流场[J].大气科学,1992,16(3):287-301.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叶笃正,青藏高原气象学,1979年
  • 2团体著者,大气科学,1977年,247页
  • 3团体著者,中国气候图集,1966年
  • 4陈秋士,气象学报,1964年,34卷,51页
  • 5叶笃正,气象学报,1957年,28卷,2期,108页
  • 6叶笃正,大气科学,1979年,3卷,1期,1页
  • 7杨伟愚,中国科学.B,1990年,10期,1100页
  • 8杨伟愚,1988年
  • 9He Haiyan,Mon Wea Rev,1987年,115卷,1966页
  • 10团体著者,青藏高原云图,1986年

共引文献35

同被引文献737

引证文献45

二级引证文献47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