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肝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含义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苦欲补泻理论"是指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采取的"补泻"原则,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肝之苦欲补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肝病的治法越来越完善。对于肝病的治疗,不能囿于苦欲补泻理论的束缚。
作者
李海雷
娄彦蕊
谢慧丽
机构地区
郑州市中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漯河市中医院
出处
《中医研究》
2015年第1期38-39,共2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关键词
苦欲补泻
肝欲散
阳有余而阴不足
含义
分类号
R223.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27
1
蔡定芳,徐荣斋.
《脏气法时论》治则部分试析——五脏的苦欲补泻[J]
.辽宁中医杂志,1982(1):5-8.
被引量:6
2
陈勇,蒋麟,张廷模.
试论《内经》“苦欲补泻”理论对中药学的指导意义[J]
.中医杂志,2005,46(1):63-65.
被引量:3
3
任春荣.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0,27.
4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5
易峰,杨进.
缪希雍脾阴学说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09,15(5):4-5.
被引量:7
6
赵瑞站,叶素川.
缪希雍临证用药组方规律浅析[J]
.河南中医,2010,30(4):346-348.
被引量:4
7
李莉芳.
浅论《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应用[J]
.中医杂志,2011,52(7):620-622.
被引量:6
8
杨德平,黄和赞.
论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20-621.
被引量:15
9
张卫,张瑞贤,韩垚.
《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功效浅议[J]
.中医杂志,2012,53(11):903-905.
被引量:18
10
禄颖.
从五脏功能特性论《内经》五味用药规律[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3):244-24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冯玉娥,熊秀萍.
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浅议缪希雍滋补脾阴用药特点[J]
.中医杂志,2016,57(8):711-712.
被引量:8
2
庞大承,张硕,潘彦舒,谢心悦.
肝“苦欲补泻”的理论阐释与乌梅丸的临床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2):2980-2982.
被引量:2
3
张硕,王戈,孙文军,唐启盛.
基于心肝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身疾病[J]
.北京中医药,2022,41(2):153-15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邓家肴,李世杰,吕尚斌.
刍议"脾阴虚"与单纯性肥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60):190-191.
2
郭江水,杨文华.
《血证论》甘淡滋脾法在贫血治疗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2017,37(10):1710-1711.
被引量:2
3
王育纯,曹云松,常泽,林景峰,张丹丹,田丹枫,高强,刘甘露,胡文悦,马华萍,刚丽丽,韩振蕴.
胡慎柔养脾阴法治疗虚劳久病学术思想探析[J]
.环球中医药,2020,13(5):846-848.
被引量:9
4
张凯,任献青,霍桢毅,丁樱,张博,张霞.
从苦欲补泻理论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0):1451-1452.
被引量:5
5
郑璐璐,丁瑞丛,党中勤,张鑫丽.
脾阴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
.新中医,2022,54(6):205-208.
被引量:3
6
王文雅,张迪,潘菽弢,唐瑞,石文娟,陈萌.
基于血分病探析酸味药功效特点[J]
.北京中医药,2022,41(8):883-885.
被引量:2
7
谭树军,韩峰.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从肝论治小儿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
.中医杂志,2023,64(5):467-471.
被引量:9
8
周宇石,张明雪,史海蛟.
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治疗冠心病组方遣药的指导[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3):104-106.
被引量:3
9
张媛,唐启盛,赵瑞珍.
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大鼠神经再生和修复的影响及机制[J]
.北京中医药,2023,42(4):414-418.
被引量:1
10
唐启盛,孙文军,张毅杰,马良,王娣,郑军然,蔡广超,许红梅,薛云,王志强,王学好,闫爱国,黄世敬,张滨斌.
对47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多中心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10):1422-1430.
被引量:5
1
夏晨.
朱丹溪学术特色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832-1833.
被引量:4
2
孔令谦.
损有余而补不足[J]
.特别健康,2012(19):44-44.
3
杨德平.
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4):26-27.
被引量:1
4
陈勇,蒋麟,张廷模.
试论《内经》“苦欲补泻”理论对中药学的指导意义[J]
.中医杂志,2005,46(1):63-65.
被引量:3
5
张峰,姚晓斌,魏翠琴.
“苦”“欲”补泻与中药配伍浅见[J]
.河南中医,2013,33(2):280-280.
6
尹萌辰,莫文.
五味与五脏苦欲补泻学说浅析[J]
.河南中医,2014,34(8):1448-1449.
被引量:8
7
何晶,岳仁宋.
“气味配伍”之理论探微[J]
.现代中医药,2016,0(1):66-67.
被引量:6
8
王芳,周淼,周燕飞.
从阳有余阴不足探痤疮的三棱针治疗机理[J]
.河南中医,2014,34(11):2263-2263.
被引量:1
9
张效东.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刍议[J]
.江苏中医药,2012,44(3):1-3.
被引量:6
10
孔庆善.
对丹溪“阳有余”和景岳“阳非有余”论之我见[J]
.北京中医,1989,8(3):36-37.
中医研究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