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3+4”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江苏试点的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作用日渐显现,为中职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困惑及课程衔接不适当的现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合理安排、具有“3+4”特点的基础文化课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的确立、师资和实训资源的互享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整。
作者
曹晓娟
董夙慧
机构地区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出处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5年第3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野3+4冶
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基础课
分类号
G712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1
刘炜杰.
特色与问题: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之思考[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0):19-21.
被引量:2
2
王乃国.
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61-62.
被引量:8
3
陈贵兰.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14(6):11-13.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4
1
张海鹏.
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6):36-38.
被引量:6
2
孟凡华.
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5):44-47.
被引量:41
3
孟凡华.
鲁昕:关键是“衔接” 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8):48-50.
被引量:23
4
秦学礼.
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
.计算机时代,2012(12):49-51.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26
1
刘文华.
技术本科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的有效衔接[J]
.职教论坛,2012,28(19):47-49.
被引量:17
2
李慧敏,井大军.
构建“中高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1):5-6.
被引量:8
3
迟遇.
高职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重要作用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5):6-7.
被引量:7
4
兰小云.
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现实思考——以上海中高职贯通为例[J]
.职教通讯,2015(7):30-33.
被引量:6
5
徐红丽,张宇,金卫东.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28(1):74-77.
被引量:20
6
智淑亚,凌秀军.
基于“3+4”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汽车类专业为例[J]
.职教通讯,2015(15):14-16.
被引量:7
7
倪海燕.
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初探[J]
.职教通讯,2015(15):34-36.
被引量:3
8
林春.
基于系统化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22):34-36.
被引量:1
9
余萍.
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
.职教通讯,2015(27):9-10.
被引量:4
10
曾善鹏,郑亦明.
中职与本科“3+4”模式数学课程的衔接[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83-8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5
1
刘炜杰.
特色与问题: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之思考[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0):19-21.
被引量:2
2
刘振海,胡修江.
“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以山东省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7):29-32.
被引量:25
3
李国庆.
“3+4”中本衔接内涵差异化融合的分析[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0(3):51-54.
被引量:8
4
王权,徐超辉,王冲,阎妍,吴正环,蔡玉俊,杨慧.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
.模具工业,2015,41(10):70-73.
被引量:2
5
邵桂阳,孔繁林.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与应用本科“3+4”培养模式研究[J]
.河北企业,2015,0(12):184-18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彭斐.
“3+4”分段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初探--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
.亚太教育,2016,0(6):132-133.
被引量:1
2
强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
.价值工程,2016,35(9):149-150.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李崇新.
机械设计制造中逆向工程的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2018,0(3):42-43.
2
刘江义.
基于'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推动作用探讨[J]
.区域治理,2018,0(16):116-116.
3
梁盖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法探究[J]
.内燃机与配件,2016(11):80-81.
被引量:2
4
姚育锋,张楠.
试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和优势[J]
.神州,2016,0(17):36-36.
被引量:1
5
李会.
探索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变化[J]
.中国校外教育,2018(8):123-123.
6
强华,李正网.
“3+4”分段人才培养在民办院校中的可行性分析——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J]
.科技资讯,2019,17(6):168-169.
被引量:1
7
王中长,李宏伟,孙鲁青.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机械专业3+2贯通培养探究[J]
.科技视界,2020,0(3):62-64.
8
潘勇,马永明.
商务英语专业“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2):13-17.
9
曲梓文.
机械设计制造中逆向工程的应用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3(10):474-474.
10
宋倩倩,张新刚.
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8,0(3):248-249.
被引量:7
1
赵彤,钱冰冰.
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2):25-27.
被引量:20
2
于北方,郑国龙.
会计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249-250.
3
龙勇.
浅谈实践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27):18-18.
被引量:2
4
吴赟婷,王钟庄,范晰.
E_learning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
.职教论坛,2010,26(35):28-30.
5
王芳.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5):3-6.
被引量:3
6
张锦明.
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0(8):125-126.
被引量:3
7
马永涛.
浅议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16):39-40.
被引量:3
8
吴磊磊.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3):46-48.
被引量:12
9
邢红,黄茹.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若干问题探讨[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16-17.
被引量:4
10
林辉,骆飞霞.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J]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14-17.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