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曾昭娟和她的评剧《红高粱》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曾昭娟和她的评剧《红高梁》的评价,我想不应该仅局限于习惯的标准,而应该将其放在中国戏曲艺术的整体发展进程中加以考量。当下戏曲人,在强调对传统戏曲技艺技巧技能继承的基础上,还要不要鼓励一种有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整体探索创新精神,亦即在局部的技艺。
作者
罗怀臻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4,共1页
Chinese Theatre
关键词
曾昭娟
《红高粱》
评剧
中国戏曲艺术
探索创新精神
《红高梁》
传统戏曲
九十年代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0
1
晓耕.
感悟查明哲的残酷与真情[J]
.中国戏剧,2005(7):30-32.
被引量:1
2
王晓鹰.
张曼君的“新歌舞演故事”[J]
.中国戏剧,2013(1):19-20.
被引量:10
3
王英杰.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19-21.
被引量:2
4
郦国义.
美哉!评剧《红高粱》[J]
.中国戏剧,2015(9):16-17.
被引量:3
5
付欣晴.
莫言高密世界的色彩与声音[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2):138-143.
被引量:3
6
仲呈祥.
戏曲改编的典范之作 观评剧《红高粱》有感[J]
.中国戏剧,2016(7):34-36.
被引量:3
7
尹林.
论莫言小说被动的“戏剧化”[J]
.当代文坛,2017(1):101-105.
被引量:3
8
贾璐.
一曲《红高粱》,一吟一断肠——《红高粱》创作追记[J]
.当代戏剧,2017(4):61-62.
被引量:1
9
郑永为.
《我那呼兰河》:盛京戏曲现代戏的里程碑[J]
.音乐生活,2018(5):38-39.
被引量:1
10
吴景明,李忠阳.
莫言小说的戏剧化书写及其审美表现[J]
.文艺争鸣,2018(9):173-17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彭维.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J]
.戏曲研究,2019,0(2):73-87.
被引量:1
2
孙红侠.
三个剧目、三个院团、三种策略:评剧剧种发展的现实观察[J]
.剧作家,2023(6):35-39.
3
苏勇.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J]
.戏曲研究,2019,0(1):47-6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念.
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以《红高粱》为例[J]
.时代人物,2019,0(20):123-124.
1
刘连群.
她携评剧又南来[J]
.上海戏剧,2004(9):20-21.
2
王贵胜.
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咀嚼吴冠中关于风景画的三句话[J]
.中国书画,2012(10):66-66.
3
晓耕.
曾昭娟:撑起评剧一片斑斓[J]
.中国戏剧,2008(12):16-18.
4
霍大寿.
跨世纪的评剧新星曾昭娟[J]
.中国戏剧,2000(4):36-37.
5
黄在敏.
演出是她的生命动力[J]
.中国戏剧,2013(9):16-17.
6
张玮.
曾昭娟为评剧增添光彩[J]
.中国戏剧,2008(12):13-14.
7
安志强.
静如水 烈如火 曾昭娟和她的九儿[J]
.中国戏剧,2015(9):4-9.
被引量:2
8
徐培成.
曾昭娟提振了评剧的精气神! 看评剧《赵锦棠》[J]
.中国戏剧,2012(10):18-20.
9
仲呈祥.
新编传统戏曲剧目的成功范例[J]
.中国戏剧,2013(9):11-13.
10
康式昭.
“三曲戏”的“三跨越”[J]
.中国戏剧,2008(12):10-11.
中国戏剧
2015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