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顺应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农业兼业化、务农老龄化形势应运而生的政府主导农地流转,其出现尽管有看似合情合理的现实背景和行为逻辑,并能带来短期农地集中度增加、高质量耕地集聚、地利质量改善、谈判环节简化、时间成本节约等优势和便利。但长远看,将一元供求市场割裂为二元市场所诱致的"地租乘数"放大需求弹性并助推流转"溢价"、承包户议价地位提升引致"溢价"合力挤压流入方经营利润,而农产品天花板价格的存在则进一步限制流入方经营利润,助推"非粮化"倾向,增大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加速流入方仅关注经营面积、忽视土地产出率、在意补贴数额等扭曲经营行为。究其原因,政府片面将小规模、分散化农地经营弊端归罪于家庭经营是其逻辑根源,误将农业规模经营当成农地流转经营规模是其直因,而热衷于所谓用工业化大生产理念谋划农地经营成其动机。
出处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8,共7页
Rural Economy
基金
农业部重大课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