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繁昌县单、双季稻混作区六(4)代与五(3)代褐飞虱发生程度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析近10年测报数据、水稻栽培制度及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作区的早、中熟单季稻五(3)代褐飞虱偏重及以上发生年份当年迟熟单季稻、双季晚稻六(4)代褐飞虱大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早、中熟单季稻五(3)代褐飞虱偏重以下发生年份当年迟熟单季稻、双季晚稻六(4)代褐飞虱也有偏重及以上发生的可能。
作者
强润
机构地区
安徽省繁昌县植保站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4期105-106,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单、双季稻混作区
褐飞虱
五(3)代、六(4)代发生程度
相关性
分类号
S435.112.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2-176.
2
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7.
3
张跃进.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02-107.
4
朱金良,顾志龙.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影响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5):40-45.
被引量:3
5
熊桂和,何木兰,桂宿奕,郭文瑞,余夕辉.
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16-18.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6
1
程家安,祝增荣.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J]
.植物保护,2006,32(4):1-4.
被引量:135
2
程遐年,马进.褐飞虱研究与防治[G].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被引量:108
4
罗举,傅强,陆志坚,吴彩谦,李一波,段德康,刘玉坤,张志涛.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J]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3):315-319.
被引量:17
5
潘欣葆.
浙北单季晚(粳)稻区稻飞虱发生特点与原因探讨[J]
.昆虫知识,2002,39(3):191-193.
被引量:2
6
程家安,章连观,范泉根,祝增荣.
迁入种群对褐飞虱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1991,5(4):163-16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72
1
强润,高宗仙,汪金香,马海华,彭卫兵.
皖南中稻区2006年四(2)代稻飞虱发生特点与成因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7(6):70-71.
2
汪金香,强润,高宗仙,彭卫兵,马海华.
繁昌县2006年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成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76-77.
3
余德涛.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J]
.农技服务,2007,24(2):45-46.
被引量:12
4
洪乃桥,何显文.
褐飞虱的危害和发生规律[J]
.农技服务,2007,24(2):47-47.
被引量:10
5
王明勇.
褐飞虱发生情况·防治现状及可持续治理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44-2945.
被引量:1
6
荣曼玲,沈宏胜.
繁昌县2007年一季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成因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05-106.
7
陈克松,方学县,汪恩国,朱贤正.
单双季稻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与成因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07,48(4):465-467.
被引量:7
8
徐文华,左文惠,王瑞明,刘标,卞同洋.
棉盲蝽在江苏沿海棉区的发生演变及原因剖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9-23.
被引量:3
9
许蓉.
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被引量:1
10
徐文华,王瑞明,臧慧,刘标.
棉盲蝽对B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及其脱落因素浅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07,35(6):69-73.
被引量:3
1
丁克坚,黄义德,汪振华,李桂亭,檀根甲.
氮肥、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纹枯病、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4):336-341.
被引量:10
2
李大庆,杨再学,谈孝凤.
第4代白背飞虱与第5代褐飞虱发生程度及发生期预测模型[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2):102-105.
被引量:3
3
陈建明,黄次伟,凌迎春,冯炳灿,瞿青茶,胡初生.
晚稻第五代褐飞虱发生程度的主成分分析[J]
.科技通报,1997,13(4):229-232.
4
胡伯海.
数据库在病虫测报中的应用[J]
.病虫测报,1988,17(3):36-41.
被引量:2
5
陆锦贤,华勤新.
新形势下搞好水稻防病治虫工作的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06(6):23-24.
6
陆云梅,荆卫锋,董芹,沈剑.
武进区七(4)代褐飞虱发生程度的相关因子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86-87.
被引量:1
7
2011吉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
.农化市场十日讯,2011(15):39-39.
8
徐玉峰,杨新宇,徐洁,朱晓玉,杨一琴.
性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0-170.
被引量:11
9
姚卫平.
浅析灯下虫量和气象因素对褐飞虱灾变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5):96-97.
10
马飞,许晓风,张夕林,程遐年.
神经网络预警系统及其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J]
.昆虫知识,2002,39(2):115-119.
被引量:25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