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政治合法性之建构 被引量:6

The National Memorial Da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试图利用国家纪念日这一政治文化资源进行政治合法性建构,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并表达政治诉求,特别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政权建设,为抗战服务。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传递筛选后的记忆,试图制造出共享的社会记忆;通过国家纪念日的活动时空、参与人员、仪式话语等安排,以建构权力权威;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国家纪念日,以构建文化传统;通过国家纪念日动员,让民众感受纪念仪式操演氛围,接受宣传的政治内涵和理念。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正是通过国家纪念日这四个方面建构抗战时期的政治合法性。 After the Mukden Incident,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utilize the national holiday to construct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order to maintain his political interest and express political appeal, especially strengthen his political power in case of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also serve to anti-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make shared social memory in celebrating national holiday by transmitting filtered social memory; construct power and authority by arranged space-time, staff, ceremonies and discourses of national holiday;acculturate the tradition into National holiday to construct new cultural tradition; utilize national holiday display to mobilize the people to accept his propaganda.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aspects KMT and his government had constructed his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作者 郭辉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8-66,共9页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基金 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纪念日与民国政治文化研究"(201548GH)
关键词 国家纪念日 抗战时期 政治合法性 社会记忆 national holiday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political legitimacy social memor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川岛真:《[抗日勝利日]-歴史記念日の揺らぎ一》,《中国研究月报》2005年第690号.
  • 2田中仁:《[抗戦建国記念日]-に関する三大新聞「社論」言説分析》,《近きに在りて》2007年第51号.
  • 3郭辉.抗战时期“九一八”纪念的历史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2):118-127. 被引量:6
  • 4郭辉.传统的发明:抗战时期孔子诞辰纪念日研究[J].学术研究,2014(7):104-112. 被引量:12
  • 5郭辉.抗战时期民族扫墓节与民族精神的建构[J].史学月刊,2012(4):56-63. 被引量:13
  • 6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7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139,140页.
  • 8《首都各界昨举行云南起义纪念会》,《中央日报》,1931年12月26日,第2张第4版.
  • 9《昨晨在总理陵前举行民国成立纪念典礼》,《中央日报》,1936年1月2日,第2版.
  • 10保罗·康纳顿 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二级参考文献47

  • 1马新.唐代出现的寒食扫墓之俗——兼及民俗与礼教的关系[J].民俗研究,1988(1):91-91. 被引量:2
  • 2《举国庆祝孔诞》,《申报》1934年8月28日,第三版、第十版、第十一版.
  • 3《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435号,1913年7月22日.
  • 4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蔡元培文集》第2卷[C].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页.
  • 5邵元冲.《孔子之人格与时代精神》,载《大公报》1934年8月27日第4版.
  • 6[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 7《内务部关于众议员罗永绍等为祀孔典礼令未经国会议决违反约法信仰自由问题致国务院复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 8《教育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长等电》,《政府公报》1913年第499号.
  • 9《祀孔案审查报告书》,《孔教会杂志》1913年第11号.
  • 10《大总统发布规复祭孔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6页.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