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被引量: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家校共同体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突破"一主多辅"育人格局、调节育人目标偏差、打破单方发力局面、克服家校沟通隔膜以及实现自我功能强化。当前情况下,加强家校共同体建设仍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同心而动;完善团体结构,促使同域释能;优化沟通机制,促进同台共为;培育默认规则,力争同轨发力;健全支撑机制,提供各项保障。
作者
李大庆
机构地区
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家校共同体
协同育人
模式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1
同被引文献
174
引证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53
参考文献
2
1
李慧凤,蔡旭昶.
“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
.学术月刊,2010,42(6):19-25.
被引量:101
2
侯环,迟晓静.
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的有效途径——以济南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84-8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陈振明,李德国,蔡晶晶.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
.东南学术,2005(4):5-11.
被引量:58
2
吴玉秋.
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J]
.理论界,2006(3):128-129.
被引量:5
3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等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页.
5
Graham Day,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ow York: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2005, p. 5.
6
G. A. Hillery Jr: "Definition of Community: area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955).
7
Fischer, Claude S: "Toward A Subcultural Theory of Urban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0 (1975), 1319.
8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89-91页,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9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706-707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
R. A. Nisbet, The Soci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1967, p. 47.
共引文献
101
1
黄莹.
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理路与实践路径——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3(10):52-55.
被引量:5
2
王欣,江奉操.
迈向本土化的共同体理论——基于中西对比的研究[J]
.民族论坛,2024(1):3-16.
3
李安峰,邹本杰,徐仁海,王敏,朱传瑞,陈文龙.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背景、涵义及特征[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90-103.
4
邓诗元,王昌君.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生逻辑:基于产业学院建设的视角[J]
.高等教育评论,2023,11(2):208-221.
被引量:2
5
王雨霏.
学校与社会合作何以可能——一种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9(2):31-32.
6
王本刚.
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比较研究——基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考察[J]
.东南传播,2013(3):23-26.
7
许涛.
第三部门视野中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策略[J]
.职教论坛,2011,27(25):13-17.
被引量:10
8
周浩,毕强,高娅.
产学研共同体信息供应链要素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4):62-65.
被引量:4
9
曾琰.
志愿服务:回归德行的社会调试的功能[J]
.长白学刊,2012(4):23-28.
10
曾琰.
志愿精神之于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与价值反思[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3):55-6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74
1
廖婧茜,龚洪.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J]
.民族教育研究,2023(1):13-20.
被引量:37
2
靳澜涛.
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点突破[J]
.现代教育管理,2021(12):46-52.
被引量:29
3
沈洪.
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杭州下城实践[J]
.教育家,2020(37):52-52.
被引量:2
4
董立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3):135-136.
被引量:3
5
黄伟庆.
家校协同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2):154-157.
被引量:11
6
袁圆.
城乡结合部初中阶段家校合作问题探究——以六盘水市某初中为例[J]
.山海经,2019(7):0043-0043.
被引量:1
7
刘善仕.
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其伦理意义[J]
.广东社会科学,1998(2):53-59.
被引量:37
8
张淑辉.
当前大学专科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S1):32-33.
被引量:1
9
吴磊,叶芜为.
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的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101-103.
被引量:8
10
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0):68-73.
被引量:380
引证文献
30
1
张海亭,毛子平,李菲菲.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育人共同体建构研究--以“家长律师团”线上直播授课为例[J]
.理论观察,2021(4):30-32.
2
亓振华,任雅才,杨晨.
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策略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9(4):92-94.
被引量:6
3
卫慧芳,程德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7,35(5):47-50.
被引量:2
4
付卫平.
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的探讨[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1):32-32.
5
刘利利,王娟.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三峡高教研究,2019,0(1):8-11.
被引量:1
6
王文锋.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119-120.
被引量:3
7
付荣荣.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难及应对措施[J]
.青年与社会,2020(19):150-151.
被引量:3
8
张凯丽,甄勇.
新时代高校中家校合作育人的现实需求与路径初探[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0,25(3):15-18.
9
杨晓龙.
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9):117-119.
被引量:4
10
卞程秀,潘莉,邓小明,廖永林.
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27-29.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
53
1
岳源,马尧.
面向“新工科”需求的实验室建设方法探索——以民用无人机集群应用技术实验室为例[J]
.教育观察,2021,10(5):74-76.
被引量:1
2
倪向东.
新时代初中家校沟通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学,2021(9):23-24.
3
王微.
基于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策略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0(2Z):93-94.
被引量:1
4
肖小玮.
21世纪“高校家校合作”研究文献综述[J]
.教育观察,2019,8(23):3-6.
被引量:2
5
胡晓.
家校联动、教意深远——以家校联动助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20,0(12):155-155.
被引量:2
6
文珂,喻小红,朱小龙.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J]
.梧州学院学报,2020,30(3):96-100.
被引量:5
7
贺志燕.
高校特殊大学生家校合作育人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4):104-110.
被引量:1
8
史家欢.
家校协作应对高中学生心理危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18-20.
被引量:1
9
吴晓菲.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
.校园心理,2021,19(2):177-180.
被引量:2
10
王祥龙.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对策探讨[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5):42-45.
被引量:5
1
孙标.
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94-95.
被引量:3
2
曾涛.
论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教师博览(下旬刊),2014,4(4):70-70.
3
王辉棠.
发掘语文审美教育功能 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
.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74-76.
被引量:1
4
孙建.
深化全员育人格局 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教育(德育),2011,0(12):10-12.
5
毕淑敏.
浅谈班主任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求知导刊,2016(34):80-80.
6
王金革.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J]
.科教文汇,2012(1):17-18.
7
许华春.
关于高职院校应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7(24):45-46.
被引量:3
8
吴静,颜吾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1(5):71-74.
被引量:12
9
徐蕾,郭智芳.
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2012(2):93-95.
被引量:48
10
陶攀,刘许亮.
实践育人理念,完善德育体系[J]
.文教资料,2011(7):154-155.
被引量: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6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