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网络虚拟社会论要 被引量: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社会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人的虚拟化生存及其相应社会关系的形成、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方位变革分别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技术机制和价值体现。无论是狭义上的界定还是广义上的泛指,网络虚拟社会本质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展示人类大脑意识图景和虚拟构建及延伸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场景的技术性社会形态。与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网络虚拟社会体现出非聚集性、非独立性、非封闭性、非线性的基本特征,经历了连通的网络虚拟社会、共享的网络虚拟社会、感性的网络虚拟社会三个演化历程,并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势必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者 黄河
机构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8,共6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基金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治理研究"(15CKS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7

  • 1Ch.恩格尔,逸菡.对因特网内容的控制[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被引量:17
  •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
  •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 5[1]D. G. Janelle, ‘Spatial reorganization: a model and concep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ume58,1969.
  • 6[2][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7[11]T. Hagerstand. Space, time and human conditions[ J ]. Don Parkes and Nigel Thrift. Times, Spaces and Places.
  • 8[13][美]克利福德@戈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9[14][美]罗伯特@列文.时间地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 10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4.

共引文献15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