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的混合物,可分为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以及超细颗粒物(PM0.1)。粗颗粒物主要停留在鼻腔和呼吸道内的黏液里,可以通过正常呼吸活动轻松消除,而PM2.5及PM0.1可到达远端气道并沉积在肺泡区,导致呼吸道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由暴露于有害颗粒物或气体造成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引起。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正常人短期或长期暴露于PM2.5可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目前我国83%的人口生活在PM2.5浓度超过35 μg/m的地区,2013年有137万人因PM2.5暴露而过早死亡,其中慢阻肺患者约占12.4%。研究结果显示,环境PM2.5和病死率增加之间存在明显联系,与PM2.5相关的慢阻肺患者及易感人群的健康负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PM2.5与慢阻肺的关系尚不明确,现围绕PM2.5对慢阻肺病情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出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7,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04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486,2017A030313683)
广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510010226)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SKLRD2016ZJ01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资助项目(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