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土壤性质。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两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为土地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马琳
机构地区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种子科技》
2018年第9期8-8,10,共2页
Seed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性质
影响
分类号
S182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6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6
参考文献
6
1
杨东伟,章明奎.
水田改果园后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特征[J]
.生态学报,2015,35(11):3825-3835.
被引量:18
2
王银亚,李晨华,马健.
开垦对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J]
.中国沙漠,2017,37(3):514-522.
被引量:14
3
刘长红,袁野,杨君,戴晓琴,王辉民.
稻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21(5):960-966.
被引量:9
4
杨萌,岳天,李永夫,李永春,何洁,肖永恒,姜培坤,周国模.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65-777.
被引量:6
5
黄靖宇,宋长春,宋艳宇,刘德燕,万忠梅,廖玉静.
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溶解有机碳、氮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08,29(5):1380-1387.
被引量:63
6
郭芳芳,李永梅,李朝丽,王自林.
纳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2,31(10):2473-247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55
1
张洁,姚宇卿,金轲,吕军杰,王聪慧,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4):126-129.
被引量:56
2
俞益武,徐秋芳.
天然林改为经济林后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03-105.
被引量:33
3
刘苑秋.
亚热带红壤区生态退化及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z1):53-58.
被引量:11
4
张玉斌,曹宁,苏晓光,许晓鸿,闫飞,杨振明.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5):224-229.
被引量:11
5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J]
.土壤学报,2004,41(4):544-552.
被引量:288
6
杨景成,黄建辉,潘庆民,韩兴国.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光谱学特性(英文)[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5):623-629.
被引量:9
7
吕贻忠,马兴旺.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2003,12(4):473-477.
被引量:31
8
张金波,宋长春.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J]
.生态环境,2003,12(4):500-504.
被引量:111
9
宋长春,王毅勇,阎百兴,张金波,娄彦景.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其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88-92.
被引量:15
10
姜勇,张玉革,梁文举,闻大中.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544-550.
被引量:80
共引文献
106
1
李连苹.
基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法的探讨[J]
.西部资源,2022(3):186-187.
被引量:1
2
王健,杨晨曦.
渭河平原新建稻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分布规律[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20(4):30-34.
3
王峰,翁伯琦,王义祥.
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2009,24(3):270-278.
被引量:13
4
裴希超,许艳丽,魏巍.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2009,7(2):181-186.
被引量:41
5
曾繁富,赵同谦,徐华山,邰超,邢梦林,赵明杰.
滨河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0):13-18.
被引量:20
6
贾志军,张稳,黄耀,赵晓松,宋长春.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蒸散量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10,31(4):833-842.
被引量:4
7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
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9):1069-1074.
被引量:20
8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109-114.
被引量:12
9
赵永强,张平究.
退耕还湿土壤生态恢复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6(3):55-58.
被引量:5
10
何亚婷,董云社,齐玉春,肖胜生,刘欣超.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1350-1359.
被引量:45
同被引文献
68
1
李栋,侯建革,李艳,牟德华.
黑果腺肋花楸酒对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5):27-33.
被引量:4
2
孙瑞,孙本华,高明霞,杨学云,张树兰.
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655-663.
被引量:37
3
刘艳梅,朱建兰.
甘肃省土壤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x Link:Fr.)的种[J]
.西北农业学报,2005,14(4):145-148.
被引量:2
4
李世贵,吕天晓,顾金刚,姜瑞波,牛永春.
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6):1-4.
被引量:9
5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李楠,曹良元.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J]
.生态学报,2009,29(8):4588-4594.
被引量:15
6
韩春兰,王秋兵,孙福军,刘素花,陈辉.
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J]
.土壤学报,2010,47(5):836-846.
被引量:13
7
韩桂琪,王彬,徐卫红,陈贵青,王慧先,张海波,张晓璟,熊治庭.
重金属Cd、Zn、Cu、Pb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238-242.
被引量:52
8
杨建昌.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品质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6-46.
被引量:237
9
台喜生,冯佳丽,李梅,李师翁.
鞘氨醇单胞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1(4):21-25.
被引量:22
10
秦红灵,袁红朝,张慧,朱亦君,吴敏娜,魏文学.
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11,48(3):594-602.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2
1
周际海,郜茹茹,魏倩,袁颖红,濮海燕.
旱地红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J]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1):327-332.
被引量:33
2
张程程,孙仲秀,王秋兵,姜荧荧,段斯译,张永威,孙福军.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J]
.土壤通报,2023,54(4):897-91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陈向峰,刘娟,姜培坤,吴家森,周国模,李永夫.
模拟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5):277-284.
被引量:18
2
邹静,黄莺,李熙全,昝建朋,张权,明堂,蒙骏.
前茬作物对植烟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21(3):17-20.
3
肖富良,肖国滨,郑伟,肖小军,吕伟生,李亚贞,黄天宝,吴艳.
不同行比配置对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体系产量效益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21(4):39-43.
被引量:6
4
肖富良,黄天宝,吕伟生,李亚贞,郑伟,肖小军,韩德鹏,肖国滨.
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及适应性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7):6-12.
被引量:7
5
胡坤,张红雪,郭力铭,吴凤英,周碧青,邢世和,毛艳玲.
烟秆炭基肥对薏苡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9):1592-1603.
被引量:28
6
潘名好,朱庆征,巩闪闪,张志华,雷浪,孔玉华.
华北石质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1,19(4):24-33.
被引量:3
7
刘骞,郭博雅,伍秀瑜,王悦.
松嫩平原盐碱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21,36(8):956-963.
被引量:8
8
李欣,陈小华,顾海蓉,钱晓雍,沈根祥,赵庆节,白玉杰.
典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21,30(8):1634-1641.
被引量:16
9
张艳,刘彦伶,李渝,蒋太明,白怡婧,张萌,张雅蓉,黄兴成,张文安.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21,52(6):1308-1315.
被引量:23
10
包耀贤,肖晶晶,刘晓威,孙艳芳.
乌兰布和绿洲区土壤生物学质量及其综合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1):183-190.
被引量:1
1
张护,袁雪波,曹林,李红伟,李志雄,陈卫平,周俊杰,联伟.
山区适度规模母猪场布局设计[J]
.中国畜牧业,2018,0(10):77-78.
2
杨红琳.
基于遥感的芜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7):30-32.
3
梁庆坤.
抗生素临床不合理使用现状浅析[J]
.健康之路,2018,0(4):245-245.
4
马洪超.
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实践[J]
.农学学报,2018,8(4):80-84.
被引量:1
5
张贵宗,蔡倩,白伟,梁文举.
玉米种植模式对褐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8,37(9):2663-2671.
被引量:1
6
万占伟.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泥沙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研究[J]
.人民黄河,2018,40(8):157-157.
被引量:1
7
陶宛玉.
煤泥水絮凝用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及分析[J]
.同煤科技,2018(3):11-13.
8
李小铃,关皓,闫艳红,张新全.
狼尾草属牧草青贮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
.草学,2018(4):27-35.
被引量:8
9
秦海兰,朱金山,罗友进,张家乐,曹诗萱,张慧.
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土壤C、N循环过程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7):11-14.
被引量:2
种子科技
201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