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群体极化视域下网络热点事件传播分析——以“江歌案”和“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为例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开放平台,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微博成为个人参与公共话题的重要平台。基于此,将以"江歌案"和"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为例,从网络群体极化视域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进一步探讨微博等开放社交平台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实际影响。
作者
左当
机构地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出处
《传播与版权》
2018年第9期171-173,共3页
关键词
群体极化
传播分析
网络舆情
传播学理论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1
1
焦德武.
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05-108.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贝静红.
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被引量:111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6122.htm.
3
马歇尔·麦克鲁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
4
柴会群.网络舆论操控食物链[N].南方周末,2009-3-25(21).
5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谈网络问政,人民日报,2009-8-12(10).
6
PATRICIA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
20
1
柳发根,郭红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引导机制研究[J]
.网络空间安全,2023,14(4):135-140.
被引量:1
2
王蒸蒸.
浅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9X):344-344.
被引量:1
3
杨军,林琳.
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研究述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11):157-161.
被引量:12
4
傅雪蓓.
参与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面向——以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之融合现象为观察对象[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86-93.
被引量:3
5
杨志强,孙冉冉.
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青年网络群体极化形成机制研究[J]
.青年探索,2014(6):24-28.
被引量:4
6
李萍.
从群体极化视角谈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之策[J]
.现代情报,2015,35(4):61-64.
被引量:16
7
吴诗贤,张必兰.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相关研究述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85-88.
被引量:6
8
曲红.
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
.今传媒,2019,27(3):38-40.
被引量:6
9
秦程节.
网络群体极化:风险、成因及其治理[J]
.电子政务,2017(4):49-57.
被引量:38
10
张可欣.
W明星离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解读[J]
.传播力研究,2017,0(8):167-16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
1
焦德武.
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05-108.
被引量:21
2
潘祥辉.
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J]
.浙江社会科学,2011(1):36-43.
被引量:71
3
吴卓.
亚文化状态下高校阅读推广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2):199-200.
被引量:1
4
袁芙蓉.
领导干部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话语权[J]
.领导科学,2015(2):24-26.
被引量:4
5
孙黎.
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新文化风貌透视--基于对网络字幕组的考察[J]
.新闻界,2015(16):65-70.
被引量:7
6
李琳,李晓君.
从表情符号的流行看“亚文化”的传播及意义[J]
.传媒,2017(4):79-81.
被引量:7
7
谷学强,刘鹏飞.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
.当代青年研究,2017(6):41-46.
被引量:22
8
吴虹憓,程梦寐.
网络舆论及管控策略探析——以“红黄蓝幼儿园虐待儿童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2018(6):107-109.
被引量:1
9
张楠.
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J]
.新媒体研究,2018,4(11):36-37.
被引量:4
10
古斯塔夫·勒庞,谷珊(翻译),赵婷婷(翻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
.人民法治,2018,0(10):103-103.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3
1
曲红.
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
.今传媒,2019,27(3):38-40.
被引量:6
2
邱龙虎,辜美惜.
复杂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党群关系建设[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10):13-17.
3
潘强,邵光辉,李思滨.
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结构缕析与价值审视[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3):98-10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沈伊妮,周鸿.
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乱象成因及应对之策[J]
.新闻世界,2019(5):71-74.
被引量:2
2
靖鸣,周清清,王敬云.
身份传播时代微博意见领袖表达的边界与思考[J]
.传媒观察,2020(8):5-15.
被引量:5
3
郑可彤.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引导研究[J]
.新闻文化建设,2020(13):14-16.
4
刘欣月,郭静怡.
共情视角下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捐献意愿的影响[J]
.现代教育论丛,2020(6):45-52.
被引量:1
5
夏欢.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
.亚太教育,2021(9):18-21.
6
周曼,郭露.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成因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证据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4):115-125.
被引量:24
7
王语昂.
初探“VTuber”、网络亚文化与中国观众的交互影响[J]
.产业创新研究,2022(21):45-47.
8
吴双.
滥用媒介话语权造成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研究——以“三只松鼠模特妆容惹争议”事件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107-109.
9
单子桐,王静.
网络暴力犯罪治理问题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2):49-51.
10
周敏.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导策略[J]
.新闻传播科学,2023,11(4):1144-1150.
1
张晓羽.
CRI多语种微视频国际传播分析[J]
.国际传播,2018(4):73-78.
被引量:3
2
郑雪.
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
.新闻论坛,2018,32(5):56-59.
被引量:4
3
何志辉.
法律、道德与社会:法治所涉诸议题(跨域法政微信对话录)[J]
.法律与伦理,2017(1):269-286.
4
郭惠琴.
多媒体视域下的政治参与探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18,9(9):117-119.
5
刘松吟,刘德寰.
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推送模式信息茧房效应研究[J]
.教育传媒研究,2018(5):17-20.
被引量:2
6
何国英,李光辉,季晨阳.
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浅析[J]
.社会科学前沿,2018,7(5):630-634.
被引量:1
7
高峰.
基于互联网+视域分析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4):36-37.
8
杨娜.
从价值链视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模式[J]
.北方经贸,2018(6):87-88.
9
吕游.
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新闻记者,2018(10).
被引量:2
10
李庶民.
快递柜收费应公平、合理且可行[J]
.法律与生活,2018,0(20):1-1.
传播与版权
201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