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置业》
2002年第8期14-19,共6页
Southeast Purchase
同被引文献120
-
1吴泽民.美国的城市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89,2(3):85-88. 被引量:13
-
2彭镇华,王成.论城市森林的评价指标[J].中国城市林业,2003,1(3):4-9. 被引量:64
-
3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138. 被引量:83
-
4蒋继宏,李晓储,陈凤美,黄利斌,曹小迎.植物抽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4,31(4):23-25. 被引量:5
-
5张海霞.园林规划中如何体现植物多样性[J].江苏林业科技,2004,31(4):44-46. 被引量:20
-
6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04,20(7):37-41. 被引量:25
-
7周早弘.乡土树种在城市森林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04,2(4):28-30. 被引量:8
-
8陈克霞,吕晨,达良俊.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J].中国城市林业,2004,2(4):48-51. 被引量:14
-
9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7):28-29. 被引量:39
-
10彭镇华.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J].中国城市林业,2003,1(2):4-12. 被引量:83
引证文献17
-
1钱璞,骆彬.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2):30-34. 被引量:9
-
2江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4-11. 被引量:81
-
3张前进.浅议城市滨水区绿地种植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8):114-115. 被引量:4
-
4张前进,阎宏伟.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17-218. 被引量:30
-
5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被引量:157
-
6郭婧,李迪华,奚雪松.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十年探索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建筑,2008,5(5):92-94. 被引量:1
-
7孙俊俊.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67-67.
-
8王颖,孔繁德.节约型园林生态理念的实现——以秦皇岛市“红飘带”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19-120. 被引量:8
-
9陶琳,高琦.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2):222-223. 被引量:10
-
10聂鸿飞,孟凡玲.河北省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现状及植物配置的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74-74.
二级引证文献310
-
1孙梣娴.论儒道美学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0(2):48-49. 被引量:1
-
2彭镇华,王成.论城市森林的评价指标[J].中国城市林业,2003,1(3):4-9. 被引量:64
-
3马金娜.长春南湖区域景观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2008(6):219-220. 被引量:1
-
4覃晓丽.浅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J].科技风,2009(24). 被引量:2
-
5贾秉玺,孙明.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可持续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3):29-31. 被引量:13
-
6高娟.浅谈园林生态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5):52-55. 被引量:5
-
7闫佳伟,张建林.城市开放型公园景观可持续设计浅谈——以重庆巴南区鱼洞老街公园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5):63-66.
-
8李夏,田启银.节约型园林建设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6(12):17-18. 被引量:1
-
9周早弘.乡土树种在城市森林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04,2(4):28-30. 被引量:8
-
10陈克霞,吕晨,达良俊.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J].中国城市林业,2004,2(4):48-51. 被引量:14
-
1钱劲舟.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战略[J].中国-东盟博览,2008(7):78-80.
-
2吕一帆,张建华.城市漂浮湿地的构建[J].上海商业,2011(12):41-42.
-
3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安研究,2013(7):94-94.
-
4麦永冠,王苏生.深圳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4):25-27.
-
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J].城市规划通讯,2013,0(2):11-12. 被引量:3
-
6肖金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24-126. 被引量:3
-
7冉净斐.水源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32-134.
-
8杨丹辉.以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助推新型城镇化[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28-129. 被引量:1
-
9万晓琼.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30-132. 被引量:4
-
10十大纲要打造现代城镇[J].领导决策信息,2002,0(35):1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