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新研究显示,泥岩中原生孔隙的破坏和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矿物基质的埋藏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的热成熟作用。然而,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岩石性质缺乏定量的数据,这制约了人们认识和预测这些细粒岩石的岩石物理性质和流体流动的能力。要深入认识(upscale)这些岩石性质,需要有多种尺度的定量数据。从得克萨斯州卡恩斯(Karnes)县相邻的两口在产油井的连续岩心中采集了伊格尔福特群岩石的代表性样品,用于研究其矿物成分、成岩特征和孔隙类型的小尺度变化。利用计点数和孔隙追踪(pore-tracing)的方法系统地对孔隙类型进行了量化分析,确定了所识别孔隙的大小和形状o取自伊格尔福特群的这两组岩心的孔隙以改造后的无机质孔隙为主(modified mineralpores),但运移后的石油(沥青)中的次生有机质孔隙也很重要。无机质孔隙网络的构成包括:(1 )最初饱含地层水的原生无机质孔隙;(2)含有运移而来石油(沥青和/或残余油)的改造后的无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网络的构成包括:(1)原生有机质孔隙;(2)次生有机质孔隙,其中包括体积较大但数量较少的有机质气泡孔隙和体积较小但数量较多的有机质海绵孔隙(spongy pores).有机质海绵孔隙的数量与总有机碳(TOC )含量呈正比关系,而无机质孔隙的数量与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具有微弱的相关性。所研究样品的热成熟度接近,只有取自一块较深岩心的岩样具有略微高于其他岩石样品的热成熟度。除了热成熟度之外,岩石组分和性质(结构、组构、矿物和TOC )微米尺度的强烈非均质性也影响着孔隙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孔隙度和孔隙网络的这种微米尺度的非均质性反过来又会明显影响基岩的渗透率。
出处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7年第3期75-108,共34页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Petroleum G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