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与工作、药物、消费品、自然资源和其他环境的接触,人类和其他动物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所谓内分泌干扰物[1]。内分泌干扰物具有分布广、易富集、种类繁多及表现形式多样等特性,是对生物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2]。大量实验证据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环境中许多外源性化学物质能够干扰人类和动物的内分泌机能,进而影响健康和生殖[3-7]。控制具有内分泌干扰物性质的化学品暴露是监管机构的职能之一,而其中一个重要关键步骤是鉴别内分泌干扰物的内在危害。
出处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137-139,共3页
Fujian Medical Journal
基金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9R1102)
福建省卫生计生科研人才培养项目(2018-ZQN-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