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儒家心性之学的哲学定位及其走向——形而上学与形而中学之辨析 被引量:3

Philosophical positioning of Confucianist theory of mindfulness and its direction:an analysis of metaphysics and mid-phys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儒家的心性之学始于孔子和孟子。如果说,世间爱人之仁心是形而中的,那么超越人间的天命观便是形而上的。自宋、明以来,儒家的心性之学分为两条脉络,即心学和理学,二者的目标都是“知天命”,因而均含有形而上学的成分,但二者的性质却是迥然不同的——心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宗教信仰的,理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哲学理性的。此区别特征在当代“新心学”和“新理学”中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牟宗三的“圆教”理论和冯友兰的逻辑分析的形而上学中。儒道合流并融入科学民主,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形而上学与形而中学将密切结合,儒家的“新理学”将比“新心学”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中庸的而非神秘的、是哲学的而非宗教的。
作者 陈晓平 Chen Xiaoping(不详)
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9ZDA03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9BZX033,18BZX040).
  • 相关文献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6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