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决胜脱贫攻坚以后,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新阶段,虽然目前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功实现了地理空间的转换,但是聚焦移民群体如何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仍然面临着有效实现再社会化的问题。以列菲弗尔“空间再现—空间实践—再现空间”的逻辑框架为基础,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物理空间的位移实现了新居住地的空间再现,生计空间的建构实现了新物理空间的生产和组织,完成了空间实践。在此基础上,嵌入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空间,三维空间的互动相融产生了再现空间。而重要的是,只有当“再现空间”与“空间再现”相融合,且认同空间和制度空间形成合力的时候,易地扶贫搬迁群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再社会化。为此,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群体的再社会化应着力于3个层面:以空间活动实现空间再现——以空间的表征实现空间实践——以表征的空间实现再现空间。最终实现自下而上的空间利用需求与自上而下的空间生产的相互融合。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54,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筑牢生态屏障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19XMZ100)的阶段性成果
“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后备人才”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