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为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蜜炙甘草功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甘草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医生多喜用小剂量甘草,取其调和诸药之效。然而甘草亦有助湿壅气之弊,临床医生若碍于“十方九草”的误区,长期应用甘草,会导致高钠低钾、肌肉无力、血压升高、甚至影响心肾功能。其中肾性水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特点表现为眼睑颜面或下肢最先出现水肿。肾性水肿的发生主要与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有关,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相关案例表明,对于甘草的不当应用会导致肾性水肿的发生[1,2]。本文立足于此,旨在探讨甘草导致水肿的中西医机制及临床中如何减少使用甘草时水肿的发生。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2期186-188,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ephrolog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87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