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舞蹈语言符号的认同功能探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文艺建设、积极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对话交流、树立本国文化自信,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与实践。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符号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集中体现。而“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舞蹈,以其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彰显中国传统审美的“中和”理性内核,以包容并蓄的态度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艺术融合大发展。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舞蹈语言符号的视觉性和情感性特征优势,在实现文化认同、“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公共诉求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者 彭媛
出处 《尚舞》 2022年第8期116-118,共3页 Dance Fashion
基金 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视觉符号学视域下的岭南舞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WQNCX070)支持。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6

  • 1赵毅衡.意义的意义之意义:论符号学与现象学的结合部[J].学习与探索,2015(1):121-129. 被引量:16
  •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5页.
  • 3Roland Posner, "Basic Tasks of Cuhural Semiotics," In Gloria Withahn and Josef Wallmannsberger, eds. , Signs of Power-Power <f Sign., Vienna: INST, 2004, p. 89.
  • 4Roland Posner, " Basic Tasks of Cultural Semiotics," In Gloria Withalm and Josef Wallmannsberger, eds. , Signs of Power-Power of Signs, Vienna: INST, 2004, p. 59.
  • 5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l贞.
  • 6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ehing & Research Press, 2010, p. 5.
  • 7Samuel Huntingd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London: Simon & Schuster, 1996, p. 41.
  • 8庞朴:《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第2版.
  • 9余英时:《从传统价值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1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8-91页.
  • 10刘强:《文化即人化》,《东方早报》2012年3月22日.

共引文献4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