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黄精叶斑病影响了黄精的品质。为明确泰山黄精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采集患病黄精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分析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基以及病原菌的致死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而研究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共从患病黄精叶片中分离获得33株真菌,具有致病能力的菌株两株,分别鉴定为Fusarium fujikuroi HJ-B-20和F.proliferatum HJ-B-32。生物研究学特性研究表明,HJ-B-2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HJ-B-32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9期88-93,共6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培育资助计划(202201-034)
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黄精叶斑病微观机制解析及其拮抗菌的生防作用探究”(S202210439012)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2021010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