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术界对《伤逝》创作动机(意图)的解读难以取得共识。运用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动机簇”理论解决这一阐释难题,是一种思路。第一,《伤逝》的创作是由“动机簇”完成的,“动机簇”是由多个创作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因此《伤逝》的创作动机不是单一的,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征,其中至少包含一个“外部动机”和一个“内部动机”。第二,在《伤逝》的“动机簇”结构中,存在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显明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的区别。第三,《伤逝》的创作动机虽然表现为多元化的“动机簇”现象,但并非没有限制的,创作动机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对《伤逝》的创作动机进行随意的、脱离作者或文本实际的“过度阐释”,而这种“过度阐释”现象在《伤逝》研究史上屡见不鲜,值得警惕。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2024年第5期168-181,共14页
Academic Exchang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化圈的鲁迅接受研究”(22FZWB098)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鲁迅在台港澳暨海外华人圈的百年接受研究”(2022GDKTZD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