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过从“象征形象”到“自然形象”的前现代发展阶段,“写实肖像”至7世纪唐代,以“写真”之名,完成了中国早期肖像对于视觉“写实”的要求;随后转由宋人的“写意”审美引领,肖像为山水取代,逐渐淡出中国美术史叙事主流;14世纪以来,由职业画家创作的“正式肖像”,成为具有现实需求的“术画”,在民间独立发展壮大,但仍沿用“写真”“传真”“传神”等宋及以前流行的画学术语。相比之下,经过从“自然肖像”到“象征肖像”的前现代发展阶段,“写实肖像”自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与人文主义兴起相伴生,以作为艺术门类的“肖像”(portraiture)之名,进入西方美术史叙事主流。此后,在五百年发展历程中,伴随欧洲文化的全球传播,西方“肖像”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在20世纪改变和重塑了中国人对于现代“肖像”的命名和认知。这一“肖像”概念跨文化考察的落脚点,则是回归对本土“写真”之“真”的思考,以探讨中西殊途同归的趋势与共识。
出处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3,共12页
Art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的当代性理论研究”(批准号:22BA0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