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语言符号的萌化倾向与网络社交机制的关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从网络社交机制入手,考察青年群体网络语言符号萌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选取了25名访谈对象,探究了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中的社交机制与网络语言符合萌化的互构作用。研究发现,网络社交机制包含社群性、网络空间自由程度和模仿机制,从社会认同、匿名性、社交互动等方面,深刻作用于青年群体网络语言符号的萌化使用倾向。
作者
陈沛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24年第7期103-106,共4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网络语言符号
萌化倾向
网络社交机制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8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1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冯馨瑶,靖鸣.
论身份传播与公民表达[J]
.新闻爱好者,2021(10):11-16.
被引量:1
2
陈世华.
网络模仿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5):79-90.
被引量:7
3
时莹,王铮.
数字化转型中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3):41-50.
被引量:17
4
王芳,刘小增,汪静,董浩.
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J]
.电子政务,2012(7):17-22.
被引量:7
5
何勇,杨映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130-135.
被引量:25
6
程润峰,谢晓明.
论网络语言的社群化[J]
.语言战略研究,2022,7(3):23-33.
被引量:15
7
赵新利,廖嘉琛.
新媒体宣传需要“萌思维”——日本“萌宣传”及其借鉴[J]
.青年记者,2014(21):84-85.
被引量:7
8
齐珮.
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J]
.外语学刊,2010(4):87-90.
被引量:18
9
顾博涵.
作为独特社会表达的网络语言及其研究体系建构——《网络语言与社会表达》评介[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2):72-76.
被引量:1
10
金燕,韩二莹,毕崇武.
群体参与视角下在线健康信息的链式传播规律研究[J]
.情报科学,2023,41(7):61-69.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48
1
荆学民,李圆.
论微观政治传播中技术主导的隐忧及其消解[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1):101-110.
被引量:6
2
熊光清.
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变革及其影响——基于权力与权利双重视角的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4):19-26.
被引量:17
3
程润峰.
网络流行话语维度的青年社会心态分析[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4):13-17.
被引量:2
4
史有为.
语言社群类型与台湾的外来词[J]
.语言文字应用,1999(2):77-83.
被引量:10
5
谈谷铮.
对谣言的社会学剖析[J]
.社会科学,1989(10):30-34.
被引量:8
6
吴明.
萌:当代视觉文化中的柔性政治[J]
.文艺理论研究,2015(3):61-68.
被引量:21
7
万资姿.
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2):14-18.
被引量:2
8
刘建新.
主流媒体如何摆脱被边缘化的厄运?[J]
.新闻爱好者,2004(12):4-5.
被引量:1
9
李艳红.
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2):2-14.
被引量:67
10
侯莉敏.
童年的“消逝”与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101-104.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111
1
黄贺铂.
从谣言到虚假信息:重大风险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理探析[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4(1):42-59.
2
谢晓明,程润峰.
网络语言生产要素与网络语言产业发展[J]
.制度经济学研究,2022(4):202-221.
3
张春颜,宋雅静.
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即兴谣言”的驱动、传播与治理研究[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4):38-47.
4
甄嘉琦.
童趣化消费:社交媒体中成年人的符号消费、情感满足与社交表达[J]
.新闻知识,2023(6):80-86.
被引量:1
5
白宇航.
互联网中青年群体反传统审美滤镜社交展演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4,10(4):71-75.
6
蒋新桃.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关于汉语流行语“萌”的分析[J]
.惠州学院学报,2020(5):83-88.
7
杨竹,孙莲花.
“萌”与“萌え”的中日对比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95-98.
被引量:8
8
王芳.
日源ACG网络流行语构词类型分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41-44.
被引量:7
9
黄宇雁.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15-19.
被引量:11
10
费勇,辛暨梅.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6.
被引量:6
1
李佼.
网络流行梗“泰裤辣”的现象阐释与动因解读——基于迷因理论视角的分析[J]
.传媒论坛,2023,6(21):11-13.
被引量:1
2
黄承芳,刘宝庆,闫慧.
网络社交对中专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1):6-9.
3
栗蕊蕊,王淼.
Z世代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引导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4(7):107-111.
被引量:4
4
何思锦,王赐之.
企业数字资产配置具有同群效应吗?——基于分析师跟踪网络视角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45(4):128-144.
被引量:1
5
余紫云,饶宇刚,胡伦.
同伴效应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的影响机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4):33-37.
6
廖子萱.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抖音短视频中的呈现与传播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2024,12(2):482-485.
7
吴运明,张琳,胡凡刚.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育政策用户评论细粒度情感分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4(7):109-116.
被引量:1
8
黄坤凤.
网络社交视角下高职生积极自我呈现对人际和谐的影响——积极反馈与乐商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学进展,2024,14(7):334-341.
9
孙旭阳.
乡村振兴导向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2024(4):23-25.
10
吴梦晗.
身体、文化及关系:“幕”的观影现象学[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40(7):56-62.
东南传播
202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