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容量管理是临床麻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补液不足或液体过负荷均可引发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选择合适的补液时机,把握补液的量和速度,是容量管理的焦点和难点。临床上,患者容量反应性阳性或具有容量反应性常被视为需要补液的金标准[1,2]。也基于此,国内外出现了多项优化的容量管理策略,如目标导向液体治疗[3]、系统性多次容量反应性评估等[4]。然而,这些策略忽视了补液对静脉及下游器官的影响。证据表明,即使容量反应性阳性的患者补液后仍然有液体过负荷的危险,如静脉淤血、器官血流瘀滞[5,6]。因此,近两年,围绕多器官、全身性、系统性的容量耐受性的概念被提出[7,8,9]。本文主要围绕容量反应性的局限性,容量耐受性的概念、评估、争议以及今后容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作者
高巨
黄天丰
王骁颖
Gao Ju;Huang Tianfeng;Wang Xiaoying(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al,Yangzhou 225000,China)
出处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0-1024,共5页
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2190)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项目面上项目(2021-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