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本解读既是教师建构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师生高质量对话的前提。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作者中心的“一元解读论”对师生主观感受的抑制,而是读者中心的“多元解读论”对师生主观感受的放任。基于文本这一作用于意义传播的稳定的书面语言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教师作为专业读者的阅读伦理,从概念界定、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以及转化应用等维度明确文本解读规范,是语文学科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内部和跨学科交流的客观需要。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4-10,共7页
基金
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2023年度省部级项目“中小学语文学科文学作品教学的语言分析与学习设计”(项目编号:WT145-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