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聚集效应
被引量: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作者
肖万春
机构地区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出处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3,共7页
Economist
关键词
产业聚集
非均衡协调发展
农村城镇化
分类号
F320.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48
引证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160
同被引文献
348
1
刘庆和,刘岸东.
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贵州的经验证据[J]
.财经科学,2004(4):69-72.
被引量:13
2
康就升.
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内涵选择——中国农村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探讨之三[J]
.生产力研究,2004(1):48-50.
被引量:2
3
王敏,余维祥,曲政.
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J]
.乡镇经济,2004,20(6):19-20.
被引量:1
4
王士兰,陈前虎.
浙江省中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28(6):704-708.
被引量:15
5
王悦.
小城镇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分析与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81-82.
被引量:1
6
邹远修.
中国小城镇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3):80-83.
被引量:5
7
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
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398-403.
被引量:23
8
于晓明.
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J]
.城市问题,1999(5):12-16.
被引量:20
9
辜胜阻,李正友.
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1998(2):60-70.
被引量:112
10
彭长生.
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看我国小城镇建设[J]
.求实,2002(S1):114-11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2
1
赵华,丁凡.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J]
.南大商学评论,2019(4):26-42.
被引量:10
2
汪杭逍.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解读:实施难点及其推进路径研究[J]
.企业导报,2013(17):22-23.
3
周小云.
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边界模式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2013,18(6):1-3.
被引量:1
4
陈英乾.
产业聚集、产业定位与农村城镇化[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3):197-198.
被引量:2
5
辛焕平.
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21-26.
被引量:6
6
周泽炯.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1):56-59.
被引量:29
7
黄红,付翃飞,樊海源.
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产业结构聚集效应的思考[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7(1):71-72.
被引量:2
8
徐燕兰.
产业集群:西部农村城镇化的依托[J]
.改革与战略,2005,21(3):14-15.
被引量:2
9
高玉柱.
试论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途径[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45-48.
被引量:2
10
熊吉峰.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2007(3):77-7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60
1
李松源,宋佳琳.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研究[J]
.投资与创业,2021(13):180-182.
被引量:2
2
钟建辉,刘小平.
改善进城环境 拓宽增收渠道——关于对宜春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和思考[J]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S1):67-68.
3
杨黛.
产业集群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及其启示[J]
.南方农村,2008,24(4):37-39.
被引量:2
4
张祯,闫艳林.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全国商情,2005(11):69-71.
5
刘存霞.
实施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
.甘肃农业,2005(2):17-17.
被引量:3
6
黄建军,段习贤.
中国城镇化实现机制的缺陷——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
.科学.经济.社会,2005,23(2):43-46.
被引量:3
7
章爱群,章胜勇.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J]
.农村经济,2005(8):94-96.
被引量:4
8
刘洪彬.
调整产业发展战略 加速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进程[J]
.农场经济管理,2005(5):28-30.
被引量:2
9
万丽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相应测度[J]
.改革,2005(10):56-60.
10
刘星何,张孝飞.
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J]
.陕西农业科学,2006,52(3):113-115.
1
马云波,赵卫红.
大理州工业及园区建设发展问题研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6):102-105.
2
蔡加福.
关于福建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11):54-57.
3
重庆区域政策研究课题组.
重庆在区域振兴战略中的应对策略[J]
.宏观经济管理,2010(7):61-63.
4
郑维华,林启会,姚维富.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资源开发[J]
.云南农业,2002(11):7-7.
5
钟农.
农业产业化——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J]
.致富天地,2008(12):15-15.
6
邱春娇.
顺应市场 调整结构 因地制宜 择优发展[J]
.江西果树,1999(1):25-26.
7
范珊珊.
中海油试错[J]
.能源,2013(4):36-43.
8
刘刚,朱有余.
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2015(8):139-140.
被引量:6
9
姜作培.
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及相应的政策选择[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77-80.
被引量:1
10
区域规划推动化工产业乘势发展[J]
.江苏氯碱,2011(3):15-16.
经济学家
200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