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龙茶加工中纤维素酶的活性与相关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选用梅占和毛蟹品种新梢进行乌龙茶新工艺酶学机理研究,分别测定了鲜叶及做青不同阶段的青叶纤维素酶活性,同时结合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探讨了纤维素酶在新工艺中与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作者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机构地区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出处
《茶叶通讯》
2003年第2期19-21,共3页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乌龙茶
加工
青叶纤维素
酶活性
生化成分
动态变化
品质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100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7
参考文献
4
1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76-477.
2
王泽农.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
Strand L L, Reehtoris, C, Mussell N. Plant Physiology. ,1976,58:722 - 725
4
Hobson G E, Pichardson C, Gillham D J. Plant Physio. ,1983, 71:635 -638
共引文献
69
1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
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88-92.
被引量:31
2
丁兆堂,王秀峰,于海宁,沈生荣.
茶多酚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茶黄素组成及其化学发光分析[J]
.茶叶科学,2005,25(1):49-55.
被引量:15
3
程玉祥,柳参奎.
茶树叶糖蛋白分离及鉴定的初步研究[J]
.植物研究,2005,25(2):181-185.
被引量:3
4
徐仲溪,王坤波,高代珍,徐超富,魏勇.
原料差异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180-182.
被引量:2
5
王新超,许玫,陈亮,杨亚军,姚明哲,虞富莲,王平盛.
优质红碎茶资源的鉴定与筛选[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262-265.
被引量:42
6
陈宗忠.
一种新型保健茶——养心茶的研制[J]
.福建农业科技,2005,36(6):53-54.
被引量:3
7
龚志华,肖文军,蔡利娅,萧力争,钟林夏.
茶叶固样方法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1):45-48.
被引量:34
8
丁勇,廖万有,周坚,黄建琴.
祁红颗粒茶加工技术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6(1):32-34.
被引量:1
9
王朝霞,江昌俊,李娟,李叶云.
早生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系“茶农1号”的选育[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324-327.
被引量:10
10
王朝霞,李叶云,江昌俊.
N^+离子注入对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6(2):36-3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00
1
肖鑫,郭雅玲,林瑜玲.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862-1867.
被引量:3
2
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夏涛,屠幼英,须海荣.
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7,17(S1):25-28.
被引量:44
3
温琼英,刘素纯.
黑茶渥堆(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10-16.
被引量:67
4
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韩俊,杨行吉,杨伟,吴新庄.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被引量:154
5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6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黄华林.
乌龙茶做青中果胶酶的活性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5-38.
被引量:6
7
李远华,江昌俊,余有本.
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mRNA的表达[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2):103-106.
被引量:18
8
林郑和,陈梁城,郝志龙,高水练,谢芬.
我国乌龙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5,28(2):33-34.
被引量:5
9
孙云,金心怡,苏益平,杨伟丽,陈水吉.
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3):309-312.
被引量:26
10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
乌龙茶新工艺做青期间果胶酶的活性变化及其生化效应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3):197-20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8
1
刘蕾,龚淑英,王辉.
做青过程中酶学及香气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2008,34(4):208-212.
被引量:6
2
张灵枝,程楚镇,李烨.
普洱茶渥堆过程主要酶系活性变化研究[J]
.食品科学,2010,31(11):1-4.
被引量:15
3
郝瑞雪,杜丽平,徐瑞雪,肖冬光,王超.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59-62.
被引量:14
4
张博,林丽云,郑惠丰,曾小龙,傅力.
岭头单丛茶加工过程中几种品质指标变化的研究[J]
.食品工业,2014,35(7):136-140.
被引量:3
5
周汉琛,雷攀登,杨停,丁勇,黄建琴.
茶树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差异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12):2328-2332.
被引量:2
6
周汉琛,杨停,雷攀登,丁勇,黄建琴.
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25(2):157-162.
被引量:3
7
陈文凤,郭雅玲.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细胞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2019,46(3):263-268.
被引量:4
8
李慧,熊丙全,聂枞宁,黄丽,练华山,李谦,周志,向洞天.
摇青工艺对崇庆枇杷茶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34-23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7
1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2
曾小燕,袁弟顺,肖永芹,李静,岳文杰.
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的影响因素[J]
.福建茶叶,2010(12):27-30.
被引量:4
3
郝瑞雪,杜丽平,徐瑞雪,肖冬光,王超.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59-62.
被引量:14
4
胡捷,刘通讯.
不同潮水量下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变化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7):93-97.
被引量:7
5
刘石泉,赵运林,胡治远,雷存喜.
不同渥堆条件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256-259.
被引量:18
6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郭盛,刘培,钱大玮,吴启南.
药材初加工“发汗”过程及其酶促反应与化学转化机制探讨[J]
.中草药,2013,44(10):1219-1225.
被引量:63
7
柴洁,马存强,周斌星,杨超,郭威,任小盈.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酶酶学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21):153-156.
被引量:4
8
高力,刘通讯.
渥堆发酵过程中木糖添加量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4,35(3):168-172.
被引量:5
9
周才碧,张敏星,蒋陈凯,黄亚辉,陈文品.
黑曲霉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14,34(2):88-91.
被引量:12
10
袁杰,翁连进,耿頔,杨欣,易立涛,韩媛媛.
铁观音加工工序中的香气成分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5,37(2):24-28.
被引量:4
1
王若仲,杨伟丽,禹利君,史云峰.
乌龙茶加工中淀粉酶活性与相关生化成分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2002,22(1):83-86.
被引量:20
2
沈荣华.
购买放心鲜猪肉的三个窍门[J]
.中国畜牧业,2012(3):71-71.
3
赵倩楠.
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区系综述[J]
.农产品加工(下),2012(1):95-96.
被引量:3
4
宋焕禄.
葡萄酒与健康[J]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7,23(4):67-71.
被引量:20
5
张凌云,梁月荣,陆建良,孙其富,王锡洪.
不同原料绿茶鲜汁饮料加工与老化特性初探[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10):86-88.
6
欧仕益,江姗姗,于淼.
抗氧化剂影响丙烯酰胺形成的研究进展[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32(3):352-356.
被引量:5
7
黄元华.
浅谈低度白酒浑浊沉淀的形成与处理[J]
.福建轻纺,2007(4):17-20.
被引量:16
8
陈学林.
初制干燥工艺与银杏叶茶品质形成的关系[J]
.茶苑,2004(2):7-8.
9
翟玮玮.
萌发谷物中多酚类物质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8):370-372.
被引量:13
10
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赵龙飞,韩俊,李国生,陶勇,姜子芳.
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
.茶苑,2004(1):6-8.
被引量:40
茶叶通讯
200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