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发展》
2003年第7期29-30,共2页
同被引文献18
-
1尹志刚.论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1-9. 被引量:23
-
2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3):19-22. 被引量:99
-
3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J].当代法学,2004,18(3):46-53. 被引量:61
-
4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5(1):70-82. 被引量:53
-
5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22-32. 被引量:383
-
6简利君,晏敬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5(2):46-47. 被引量:6
-
7汪来杰.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选择[J].学习论坛,2005,21(1):67-70. 被引量:7
-
8简新华,张建伟.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13-116. 被引量:55
-
9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90-96. 被引量:61
-
10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5,27(2):109-125. 被引量:55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冯春艳.农村弱势群体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6-37. 被引量:3
-
2匡远配.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8):24-28. 被引量:38
-
3窦开龙.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近5年学术研究成果的综述[J].甘肃农业,2005(12):41-42. 被引量:2
-
4窦开龙.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研究:热点、特点[J].甘肃农业,2005(11):69-70.
-
5陈维青,杨秋林.农村税费改革对弱势群体负面影响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24):78-81. 被引量:1
-
6阮赟.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04-306. 被引量:3
-
7卢倩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贫困女性化解读[J].桂海论丛,2007,23(6):81-83. 被引量:8
-
8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求是学刊,2008,35(1):55-59. 被引量:22
-
9丁生忠.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1):45-47. 被引量:5
-
10何卫平.高校校园短信的正反功能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122-124.
-
1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吾马尔.拜克力,吐热尼古丽.阿木提.转型期城镇贫困群体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3-4. 被引量:1
-
2李献中,刘月霞.农村贫困群体的“六大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7):106-108.
-
3范诗云.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S1):66-67. 被引量:1
-
4龚志伟,乔发进.关注城镇贫困群体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J].东岳论丛,2002,23(5):27-30.
-
5龚志伟,乔发进.论城镇贫困群体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J].探索,2002(6):56-59.
-
6孙蔚.完善城镇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财政监督,2004(9):55-55.
-
7冯明光.对永仁县帮扶农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农村经济,2005(3):80-81.
-
8朱庆芳.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17-19. 被引量:41
-
9王刚.建立帮扶弱势群体的政策机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2,0(4):80-81. 被引量:1
-
10陈鹏忠.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09(1):66-72.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