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9
Critique of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7,共3页
Sports Culture Guide
同被引文献98
-
1何中华.学术的边界?[J].书屋,2003(1):49-53. 被引量:7
-
2徐群.英文体育科技论文写作要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115-117. 被引量:3
-
3李建军.体育科学建立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初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9,30(5):127-131. 被引量:7
-
4唐钧,朱耀垠,任振兴.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上海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5):107-120. 被引量:62
-
5沃野.当代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论战述评[J].教育研究,1998,19(9):65-68. 被引量:9
-
6徐良成.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S2):6-7. 被引量:2
-
7吴礼文.介绍一门新学科——体育法学[J].体育与科学,1987,8(4):4-7. 被引量:9
-
8李莎.论体育法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体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7,6(4):21-25. 被引量:2
-
9韩勇.在路上: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J].体育与科学,2014,35(6):78-84. 被引量:16
-
10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3,14(2):1-6. 被引量:86
引证文献9
-
1赵进.沉疴——体育科学研究的危机与批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32-35. 被引量:1
-
2耿兆起,高强.“深层游戏”概念与中国体育社会学反思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48-50. 被引量:1
-
3陈俊钦.我国体育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76-79. 被引量:5
-
4刘戈.从体育核心期刊载文看我国体育社科研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4):146-152. 被引量:5
-
5王斌,姜志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167-170.
-
6贾文彤.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知识逻辑与研究者共同体特征——知识社会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2):14-23. 被引量:4
-
7段爱明.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反思[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3):113-116.
-
8龙博,马卫平,覃立.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与学术影响力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2):81-88. 被引量:3
-
9黄俊伟.当前中西方体育思想比较研究里的“救世情结”(兼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体育学刊,2004,11(1):11-1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2
-
1金超.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以济宁学院2015-2019届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运动精品,2020(3):30-32.
-
2朱亚成.文献计量学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9(1):35-40.
-
3赵进.沉疴——体育科学研究的危机与批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32-35. 被引量:1
-
4曹春宇,赵进.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8(5):77-79. 被引量:1
-
5杨洪辉,蒋荣.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范式与转化机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274-278. 被引量:2
-
6陈颇.1994~2007年我国体育文献特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28-133. 被引量:4
-
7陈志鼎,崔铭香.我国近十年来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10):7-10. 被引量:1
-
8张磊.体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理论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34-38.
-
9王选琪.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113-115.
-
10刘峰.高校体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6):94-94. 被引量:3
-
1黄潇潇,蒋科.论体育社会中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J].学园,2013(21):68-68.
-
2童潇,白杨.关注学术界中的“弱势群体”[J].江南论坛,2003(9):39-39.
-
3聂茂.中国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范式[J].文史博览,2005(Z1):107-108. 被引量:1
-
4包芳,吴炳义.透视性别意识对妇女地位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6):29-31. 被引量:6
-
5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2(2):71-79. 被引量:64
-
6王昌海.增强“五种意识” 提升学校办公室工作水平[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27(6):99-100. 被引量:4
-
7束路西.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83-84. 被引量:4
-
8叶文振.论女性学的学术范式与研究方法[J].东南学术,2006(6):169-175. 被引量:1
-
9孙嘉明.规范意识与当代中国青年[J].当代青年研究,1993(Z1):18-22.
-
10许建良.规范建设与现代化[J].前沿,2003(11):175-17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