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翻译中的理性与对话性——罗宾逊的《译者的转变》评介
被引量: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罗宾逊的《译者的转变》一书,以翻译的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解构了西方主流翻译理论中的理性主义思维,展示了翻译的对话性,为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该书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开创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翻译理论著作,非常值得中国翻译界借鉴。
作者
韩子满
机构地区
解放军外语学院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89-92,共4页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关键词
理性
对话性
罗宾逊
《译者的转变》
解构主义
情感
翻译身体学
修辞格
翻译理论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90
同被引文献
135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8
参考文献
6
1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5
2
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2,23(1):31-34.
被引量:139
3
吕俊.
翻译研究:走过解构通向交往——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对翻译学的建构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25-28.
被引量:17
4
蔡新乐.
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J]
.中国翻译,2001,22(4):58-61.
被引量:21
5
张南峰.
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J]
.外国语,1998,21(3):41-47.
被引量:56
6
刘重德.
罗宾逊对译者两种倾向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论[J]
.外语研究,1998(2):47-50.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张南峰.
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外国语,2001,24(4):61-69.
被引量:110
2
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
.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90
3
舒奇志,杨华.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6):115-118.
被引量:26
4
蔡新乐.
文学翻译理论需要人文主义的艺术哲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43-46.
被引量:2
5
袁莉.
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
.中国翻译,1996(3):6-10.
被引量:79
6
王玉樑.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
.天府新论,1995(6):34-38.
被引量:166
7
许钧.
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1):15-21.
被引量:89
8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
.中国翻译,2001,22(4):2-5.
被引量:145
9
波林·罗斯诺 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0
乔纳森·卡勒 陆扬译.论解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
1690
1
戴若愚,戚奕萱.
译者主体性中“为我”“能动”和“受动”的辩证关系——以翟理斯英译本《前赤壁赋》为例[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1):304-314.
2
古文菲.
试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1):416-429.
被引量:2
3
魏韵玲,姚艳萍,丁婕.
《利维坦》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与文化选择——以陆道夫、黎思复译本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2019,0(5):63-70.
被引量:1
4
何丹.
国内四种《离骚》英译本中核心概念“灵”的英译对比分析[J]
.语言与翻译,2022(2):47-53.
5
李皓天,易连英.
《三体3:死神永生》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27):35-37.
被引量:1
6
励唯璐,张琬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蒹葭》两英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21):6-8.
被引量:3
7
邓高峰.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翻译伦理的视角[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9):3-6.
8
刘静.
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以《鹿鼎记》英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3):3-4.
9
李小歌.
《民国日报·觉悟》的诗歌翻译[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1):285-299.
10
钟文欣,徐未艾.
阐释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汉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J]
.现代英语,2024(5):102-104.
同被引文献
135
1
武光军.
不可译性的哲学价值及其在中西译学中的差异探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30(6):81-89.
被引量:1
2
枣彬吉,许钧.
翻译家的初心与追求——许钧教授访谈录[J]
.外国语,2023,46(5):121-128.
被引量:7
3
冯溢.
可译性的阈限:论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J]
.华中学术,2021(3):253-261.
被引量:4
4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5
5
李玉良,夏晓琼.
翻译的动态性及其社会文化渊源[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70-72.
被引量:2
6
蒋骁华.
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
.中国翻译,2004,25(4):10-15.
被引量:187
7
张景华.
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4,25(4):20-25.
被引量:149
8
刘重德.
罗宾逊对译者两种倾向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论[J]
.外语研究,1998(2):47-50.
被引量:7
9
曹旸.
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林纾的部分译作读后思考[J]
.外国语文,2012,28(S1):105-108.
被引量:5
10
张美芳.
翻译与文化建设──介评巴、拉合著的新作《建设文化──文学翻译论文集》[J]
.中国翻译,1998(6):36-39.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12
1
李艳.
道格拉斯·罗宾逊译学理论简介[J]
.文学教育(中),2010(4):57-58.
被引量:1
2
谢天振,陈浪.
在翻译中感受在场的身体——读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译者登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60-62.
被引量:22
3
贾国栋.
继承、发展、努力、创新——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成立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63-63.
被引量:1
4
王莉娜.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J]
.外国语文,2009,25(3):110-115.
被引量:9
5
周雪婷,龙丽超.
译者:行走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建构者——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52-55.
被引量:1
6
向鹏.
走向中心还是自我边缘化——后现代主义翻译策略评析[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82-87.
7
韩子满.
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2015(3):10-16.
被引量:16
8
李妍.
罗宾逊《译者登场》中的对话性探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4):80-82.
9
段蕊.
浅谈译者个人素质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4):27-27.
10
吴慧群.
基于《译者登场》论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J]
.时代教育,2017,0(7):147-147.
二级引证文献
48
1
刘桂秋.
深刻理解“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39-442.
被引量:6
2
王莉娜.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J]
.外国语文,2009,25(3):110-115.
被引量:9
3
胡春兰,李娜.
《红楼梦》回目英译的伦理审视[J]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3):81-85.
4
王家义.
译者角色:隐身、显形、操纵[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2):86-88.
被引量:3
5
曾春莲.
中西哲学互镜下的翻译身体学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11,28(4):252-256.
被引量:4
6
鲍晓英.
摇摆——翻译中的非理性和理性力量——读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和“摇摆”问题》[J]
.中国翻译,2012,33(4):53-56.
被引量:2
7
周雪婷,龙丽超.
译者:行走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建构者——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52-55.
被引量:1
8
向鹏.
论后现代翻译理论的特点、影响和局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122-125.
被引量:4
9
张媛.
西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特点及局限性[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3):65-66.
10
张婷,吴军赞.
译论的人文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取向思辩——兼论中国译论的价值观[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0-82.
被引量:1
1
刘重德.
罗宾逊对译者两种倾向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论[J]
.外语研究,1998(2):47-50.
被引量:7
2
文军.
建国以来中国翻译理论著作出版评述[J]
.中国翻译,2010,31(1):33-37.
被引量:9
3
陈凯,张建辉.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6):142-144.
被引量:13
4
辜正坤.
翻译理论著作序文三篇[J]
.中国翻译,2004,25(2):45-49.
被引量:3
5
蔡青,文军.
中国翻译工具书回眸(1949-2009)[J]
.上海翻译,2010(1):78-80.
被引量:4
6
张光明,杨淑华.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J]
.中国科技翻译,2007,20(4):57-60.
被引量:23
7
韩子满.
翻译的禁忌与多元——罗宾逊的《翻译与禁忌》评介[J]
.外语研究,2004,21(4):58-61.
被引量:3
8
马会娟.
一部评价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书[J]
.福建外语,2001(3):67-71.
被引量:3
9
辜正坤.
翻译理论著作序文四篇[J]
.中国翻译,2000(2):23-27.
被引量:18
10
卓羊.
略谈梵藏翻译理论语合的形成及现实意义[J]
.青年文学家,2013,0(6X):184-18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