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30-34,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9
-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
3柏拉图著 郭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19页.
-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59..
-
5柏拉图:《理想国》,第248页。
-
6康德,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8同上书,第57页。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共引文献4381
-
1汪进元,张艳.论社会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2004,21(4):84-90. 被引量:12
-
2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3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4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5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6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
7方世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9-16. 被引量:17
-
8顾智明.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
9吴学琴.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
10刘日明.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人文杂志,2004(4):38-4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0
-
1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J].长白学刊,2007(1):9-13. 被引量:10
-
2白利鹏.建构新的生活观念与哲学观念的假设性——刍论哲学如何把握生活[J].长白学刊,2007(1):14-17. 被引量:2
-
3赵贵霖.生活哲学:未来哲学的可能样式[J].长白学刊,2007(5):31-33. 被引量:1
-
4孙云龙.《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探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5):72-77. 被引量:5
-
5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6张颐武.闲适文化潮批判——从周作人到贾平凹[J].文艺争鸣,1993(5):13-19. 被引量:23
-
7李文阁.哲学家何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6):42-47. 被引量:5
-
8李文阁.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J].现代哲学,2002(3):7-16. 被引量:13
-
9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J].学习与探索,2001(1):11-17. 被引量:9
-
10王福生.范式转换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综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5):52-54. 被引量:7
引证文献8
-
1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J].长白学刊,2007(1):9-13. 被引量:10
-
2白利鹏.建构新的生活观念与哲学观念的假设性——刍论哲学如何把握生活[J].长白学刊,2007(1):14-17. 被引量:2
-
3何志魁.面向生活世界的现代哲学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5(2):76-79.
-
4宋俊成.哲学之生活意蕴[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5):41-43.
-
5王希坤.走向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有效路径——构建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形态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116-120. 被引量:1
-
6张梦中.从“物质实践”逐渐走向“审美实践”——并与朱爱军先生商榷[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6):25-29.
-
7殷猛.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述评[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8):12-16.
-
8肖百容,谢诗婷.通向“我之所是”的浮槎:论林语堂对生活哲学的觅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1):119-124.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孙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合法性思考——以列宁“反映论”与海德格尔“去蔽说”为个案阐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1):181-189. 被引量:1
-
2仇竹妮,赵继伦.哲学观视野的反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22-23.
-
3李文阁.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J].学术研究,2010(1):14-24. 被引量:21
-
4肖姣平,谢勇军.论马克思哲学的微观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6):45-46.
-
5金维才.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学新探[J].现代大学教育,2014,30(4):8-11. 被引量:5
-
6张永路.生活哲学:当代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向[J].社科纵横,2015,30(2):83-86. 被引量:1
-
7李朝伟.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文献综述[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1):12-14.
-
8殷猛.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述评[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8):12-16.
-
9陈春梅.生活哲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6(5):20-25. 被引量:2
-
10刘腊梅.论《乌鸦》逆境中的生活哲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1):35-37.
-
1李文阁.马克思的思维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2(8):11-16. 被引量:11
-
2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J].学习与探索,2001(1):11-17. 被引量:9
-
3张春香.论《周易》的生成性思维结构[J].哲学研究,2010(2):53-57. 被引量:4
-
4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J].长白学刊,2007(1):9-13. 被引量:10
-
5阎孟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理论形态[J].哲学研究,2012(3):10-17. 被引量:17
-
6张春香.中国哲学生成性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J].哲学动态,2010(12):68-71. 被引量:2
-
7"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J].哲学研究,2004(1):3-12. 被引量:33
-
8姜德刚.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找寻现代教学评价的新品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2):14-15.
-
9张传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5):43-46.
-
10孙迎联,杜贵阳.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批判——经济与伦理关系研究的切入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6(5):25-3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