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东法学》
2003年第4期29-36,共8页
Guangdong Law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2
-
1刘浪,景孝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13(5):80-85. 被引量:19
-
2朱丽群,赵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探索和程序构想[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S1):63-64. 被引量:6
-
3孙长永.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中外法学,1992,4(6):72-78. 被引量:14
-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9
-
5陈光中.关于附条件不起诉问题的思考[J].人民检察,2007(12X):7-8. 被引量:54
-
6王福弟,陆海萍,徐海东.探索构建涉罪未成年人三层立体式观护体系——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为研究个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5):70-72. 被引量:5
-
7章建新.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中试行暂缓起诉的思考[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5):91-91. 被引量:27
-
8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课题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J].人民检察,2003(2):30-34. 被引量:29
-
9洪道德.改“免予起诉”为“暂缓起诉”——兼论检察机关不应有刑事实体处分权[J].法学研究,1989,11(2):79-83. 被引量:15
-
10张小玲.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J].政法论坛,2003,21(2):96-105. 被引量:73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冯桂艳.暂缓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30-31.
-
2杨帆.比较视野下的暂缓起诉及其制度效应[J].大家,2010(4):170-171.
-
3陈卫东,刘计划.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5(1):85-89. 被引量:1
-
4陈卫东,刘计划.探讨刑诉法修改 关注司法改革——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人民检察,2005(01S):57-61. 被引量:1
-
5谌远知.暂缓判决适用对象之我见[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45. 被引量:1
-
6孙连京.简析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存在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8(22):168-169. 被引量:1
-
7王雷.探讨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完善我国检察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32).
-
8谌远知.暂缓判决制度之质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4-56. 被引量:2
-
9宋玉红.论刑事犹豫制度在未成年犯罪中的运用[J].理论导刊,2006(2):60-62. 被引量:3
-
10鹿素勋,刘陵之.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立法完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4):49-52. 被引量:1
-
1谢鹏程.为暂缓不起诉辩护[J].法学家茶座,2003(4):62-65. 被引量:1
-
2崔更国.建立我国刑事诉讼暂缓不起诉制度的思考[J].大家,2011(14):62-63. 被引量:1
-
3杨玲娜,胡辉.迷雾中的行进——也谈对在校大学生暂缓不起诉[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3):111-113. 被引量:2
-
4沈春梅.暂缓不起诉不宜推行[J].人民检察,2003(4):51-51. 被引量:16
-
5王磊.“暂缓不起诉”的宪法性审查[J].法学杂志,2003,24(5):72-74. 被引量:7
-
6周海军,胡水清.“暂缓不起诉”制度的合法性缺失及其整合[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131-135. 被引量:5
-
7陈建新,刘熙明.在校大学生犯罪,法律可否“网开一面”[J].法治与社会,2003(7):52-54.
-
8叶青.浅谈大学生犯罪暂缓不起诉制度[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4):47-48.
-
9王利荣.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4):98-103. 被引量:6
-
10候景新.由案例引发的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1(46):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