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日本研究》
2003年第2期93-96,F003,共5页
Japan Studies
二级参考文献9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
2.《资本论》第3卷[M].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2卷[M].,.第32-33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12页.
-
5《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
6《费尔巴哈第一提纲与主体-客体辩证法》,见《唯物辩证法问题再探讨》,北京大学哲学系、日本大阪法科经济大学哲学研究室合编,1993年版.
-
7《人的生活与唯物史观》,日本青木书店1988年版.
-
8《人类生活与环境视点》,见《环境思想研究》,刘大春,岩佐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9《人类对自然的价值态度》,见《价值与发展》,王玉操,岩崎允胤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共引文献9
-
1袁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6):37-39. 被引量:1
-
2郇庆治.国内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论评[J].江汉论坛,2006(4):13-18. 被引量:18
-
3吴细玲.生态伦理“代内公正”的困境与现实选择[J].三明学院学报,2006,23(3):257-260.
-
4秦鹏.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另一种解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28-133. 被引量:12
-
5黄瑞祺,黄之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视角: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一[J].鄱阳湖学刊,2009(1):78-89.
-
6包庆德,孙乃生.日本战后马克思环境思想研究评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39-48. 被引量:1
-
7徐海红.马克思劳动思想研究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4):104-114. 被引量:2
-
8赵林.从马克思的资本学说看近代西方的环境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2(6):34-36. 被引量:1
-
9金志校,曹孟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向度的三维阐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5):128-13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36
-
1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25-138. 被引量:184
-
2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哲学研究,2002(2):6-13. 被引量:64
-
3冯雷.当今日本环境思想简介[J].国外理论动态,2001(2):26-29. 被引量:5
-
4程恩富.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近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49-54. 被引量:4
-
5岩佐茂,冯雷.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3(2):87-92. 被引量:10
-
6岩佐茂,韩立新.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J].哲学动态,2002(4):6-9. 被引量:12
-
7岛崎隆,冯雷.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环境思想的形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6):56-60. 被引量:24
-
8岩佐茂,刘荣华,韩立新.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4):84-88. 被引量:22
-
9冯雷.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日本一桥大学岩佐茂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5):82-88. 被引量:19
-
10冯雷.日本学者岛崎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3):95-98.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庞德良,张清立.日本汽车产业环境经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32(6):57-66. 被引量:2
-
2佟新华.日本后工业化时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3,32(6):86-93. 被引量:3
-
3刘艳丽,任亮.日本政府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对推进廊坊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4(17):256-257.
-
4沈月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环境治理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14(8):86-93. 被引量:9
-
5王宪恩,王羽,夏菁,段海燕.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演进趋势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33(6):70-79. 被引量:15
-
6黄海峰,葛林.日本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4,33(6):80-92. 被引量:6
-
7井柳新,刘伟江,王东,张涛.我国地下水污染整治制度构建与探讨[J].绿色科技,2014,16(11):146-148. 被引量:2
-
8王国飞.日本地下水保护的立法实践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14,28(6):16-24. 被引量:5
-
9王惠琴,何怡平.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4(12):42-47. 被引量:26
-
10马波.论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实现的激励机制构建[J].西部法学评论,2015(1):9-17. 被引量:3
-
1崔玉宾.一个争论和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28-30.
-
2刘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科技财富,2010(20):129-129.
-
3李霞玲,李敏伦.国外海德格尔环境哲学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4):27-30.
-
4杨卫军.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66-68.
-
5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1):22-27. 被引量:81
-
6胡珊,龙炳清.纳授法[J].科技资讯,2012,10(29):135-135.
-
7张广汉.历史街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新生[J].北京规划建设,2002(6):12-15. 被引量:2
-
8刘福森.环境哲学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98-99. 被引量:1
-
9王树恩,陈士俊,李承宏,李树业.环境污染的根源与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6):34-40. 被引量:6
-
10柳玉玲,柳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J].才智,2014,0(35):284-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