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被引量:
5
On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Direction Change of Literary Group Chuangzaos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间地带,创造社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形成了双重文化人格:即一方面具有个性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具有群体意识,自觉承担群体价值,不惜为群体价值的实现牺牲个体。文化人格的两重性,是创造社作家实现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作者
李春梅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晋阳学刊》
2004年第2期97-100,共4页
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关键词
创造社作家
双重文化人格
方向转换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9
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743.
2
[美]J·R·坎托.文化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73,285.
3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
4
郭沫若.自然与艺术[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 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15.
5
郁达夫.自我狂者须的儿纳[A]..郁达夫文集(第5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41.
6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A]..成仿吾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85.
8
郁达夫.沉沦[A]..郁达夫文集(第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4.50.
9
郭沫若.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62.259.
10
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Z].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40页.
共引文献
49
1
方长安.
以他者话语质疑、批评“五四”文学非写实潮流——成仿吾对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借用[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551-556.
2
徐美燕.
“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日本关系探源[J]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35-137.
3
宋剑华,田文兵.
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中的“郭沫若现象”[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15-20.
被引量:2
4
岳凯华.
五四新文学:功利与审美的互渗[J]
.中国文学研究,2005(4):71-74.
5
王国民.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22-24.
被引量:2
6
何世龙.
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J]
.安康师专学报,2005,17(6):71-74.
被引量:1
7
颜琳.
含混性和现实性:五四新文学人文价值观透析[J]
.社会科学辑刊,2006(2):195-200.
8
陈红旗.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下)[J]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42-46.
9
陈红旗.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上)[J]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2):45-49.
10
江定.
肺结核与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3):116-11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5
1
刘振强.
历史文化视野中创造社的“转向”[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37-41.
被引量:3
2
俞兆平.
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J]
.文学评论,1999(4):123-133.
被引量:12
3
蔡震.
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4):79-84.
被引量:3
4
吴禹星.
创造社第三期成员与《文化批判》[J]
.鲁迅研究月刊,1997(7):44-48.
被引量:3
5
周惠忠.
转换的与未转换的——创造社“方向转换”新探[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2):45-46.
被引量:1
6
朱寿桐.
评创造社研究的浪漫主义体系[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44-49.
被引量:2
7
张勇.
突围与建构——再论创造社“转向”[J]
.中国文学研究,2004(4):99-102.
被引量:1
8
袁红涛.
青春的激情与入世的冲动——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92-95.
被引量:1
9
朱国华.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J]
.天津社会科学,2005(2):103-107.
被引量:12
10
陈红旗.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J]
.郭沫若学刊,2005(1):30-3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
1
叶世祥.
审美现代性:从一个新角度透视创造社的“转向”[J]
.文艺理论研究,2009(1):132-136.
2
张勇.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转向”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09(3):51-55.
3
李俊霞.
从前期创造社作家思想观念中的矛盾因素看传统文化的影响[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26-30.
4
吕梦倩,王先俊.
“批判”与“启蒙”:后期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以《文化批判》为主的文本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21(6):157-164.
被引量:1
5
刘榴.
从社团的发展来看创造社的“转向”[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164-16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杨皓,姚宏志.
创造社后期期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于《文化批判》《流沙》《思想》的考察[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2):91-99.
1
朱寿桐.
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8,25(2):127-134.
2
周惠忠.
后期创造社的“方向转换”[J]
.文学评论,1988(5):166-167.
被引量:1
3
蔡震.
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4):79-84.
被引量:3
4
杨开浪.
创造社作家文化心理研究述评[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72-76.
5
王晓雁.
从平民化的通俗到歧途的媚俗——评张资平的小说创作[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3):99-101.
6
兰拉成.
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论王禹偁道势兼顾的双重文化人格[J]
.商洛学院学报,1994,14(1):87-94.
被引量:1
7
李英然.
依附与独立——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双重文化人格[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1):98-102.
被引量:1
8
艾琳.
浅析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的作品[J]
.世纪桥,2009(24):36-36.
被引量:1
9
卢炜.
“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
.鲁迅研究月刊,1991(7):52-52.
10
李晨阳,窦芳芳.
论弗洛伊德主义对创造社作家的影响[J]
.北方文学(中),2013(11):87-87.
晋阳学刊
200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