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的感性解放与精神发展
被引量:
2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的感觉解放、感性革命和全面发展成为全球化的21世纪思考的中心。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这一论断对全球视野中人的感性解放和精神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齐鹏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78,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感性
科技
人格
全球化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37
引证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32
参考文献
3
1
杜超.《大学生网络情结的心理学思考》[N].《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3日.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6年、1979年..
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共引文献
5
1
王翠荣.
网络“客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J]
.新闻爱好者,2010(6):18-19.
被引量:1
2
向怀林,尹文钱.
从《阿凡达》看视觉审美的基本走向[J]
.四川戏剧,2010(6):66-68.
被引量:1
3
何庆平.
试论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J]
.新闻世界,2013(5):315-316.
被引量:1
4
肖锦龙.
电子传媒和故事讲述——论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J]
.文艺研究,2015(11):41-50.
被引量:4
5
王世民,李泊,周磊,李峻峰,王譞.
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江西社会科学,2003,23(12):223-225.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
137
1
张良.
核心素养为何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素养观的反思与重建[J]
.南京社会科学,2021(5):154-160.
被引量:16
2
胡海波.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8(1):13-18.
被引量:6
3
高鸣鸾.
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5(1):78-84.
被引量:10
4
侯一波.
新形势下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13(S3):39-40.
被引量:8
5
杨绪辉,李艺,沈书生.
伯格曼技术哲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40-46.
被引量:14
6
欧阳友权.
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55-59.
被引量:15
7
翟振明.
价值理性的恢复[J]
.哲学研究,2002(5):15-21.
被引量:63
8
钟志贤.
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4,25(11):13-19.
被引量:234
9
曹意强.
视觉艺术与智性模式——对艺术中的一些公认理论的反思[J]
.新美术,2002,23(2):21-28.
被引量:8
10
周廷勇,周作宇.
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79-84.
被引量:41
引证文献
25
1
王浩斌,王飞南.
“感性意识”:邓小平现代化思维中的“合理理性”[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1-35.
2
姚武.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媒介化”与“审美疲劳”[J]
.社科纵横,2007,22(5):92-94.
被引量:10
3
谢俊.
人学对自我虚拟人性之探微[J]
.桂海论丛,2012,28(5):70-74.
4
王飞南.
感性解放: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9(1):28-31.
5
黄红生.
论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J]
.理论与现代化,2006(6):26-30.
被引量:4
6
徐勇志,黄红生.
主体性认识的批判和发展问题——兼谈虚拟主体性的拓展[J]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1):9-12.
7
徐勇志,黄红生.
论主体性的发展[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2):91-94.
8
黎德扬,孙德忠.
论科学技术的哲学人类学意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72-75.
被引量:3
9
兰师文.
感性的力量——论感性及感性方式在个体生存中的意义[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9):17-20.
10
孙德忠.
科技文化:“人的自然”延展与整合之本[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9):117-12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32
1
姜妮.
数字时代高校动画创作的“意境”探索与实践[J]
.艺海,2024(6):71-75.
2
李嫣然,柳士彬.
反向社会化视角下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策略[J]
.教育学术月刊,2021(4):29-35.
被引量:3
3
许恋天.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型”监管模式构建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3):138-148.
被引量:4
4
阳永忠,周敏燕.
智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教师博览(下旬刊),2023(10):54-56.
5
林立藩.
浅谈如何解决视觉传达设计的审美疲劳[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4):116-117.
被引量:1
6
贾利军,李金生,李晏墅.
从主体性管理到主体间性管理--管理范式的后现代转型[J]
.江苏社会科学,2010(1):73-78.
被引量:3
7
刘友山.
虚拟条件下主体性六大悖论[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1):58-60.
8
赵艳林.
新媒介时代审美活动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研究[J]
.文学界(理论版),2012(4):232-233.
被引量:1
9
张媛.
UI设计中的视觉表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1):57-58.
被引量:17
10
张经武.
在遮蔽中建构:新媒体时代的旧媒体艺术[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6):93-97.
被引量:7
1
T.奥伊则尔曼,潘春葆.
康德哲学中的认识的能动性问题[J]
.国外社会科学,1982(5):40-41.
2
丁宏.
学会感恩[J]
.乡镇论坛,2005(11X):44-44.
3
刘建军.
欧洲十九世纪艺术方法嬗变再探[J]
.东疆学刊,1988,5(4):26-33.
4
余维宗.
从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形而上学——读书札记[J]
.晋阳学刊,1982(1):8-10.
5
张晓娟.
我生活的城市[J]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9(5):29-29.
6
姚鹏.
关于马克思开始受费尔巴哈影响的时间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1983(1):10-10.
7
吴明瑜.
用科学精神发展科学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2,3(1):5-5.
被引量:1
8
赵伯飞,孙乾.
现代都市人的发展困境及其选择[J]
.经济师,2016(4):18-20.
9
陈云卿.
组织行为的一体化模型[J]
.管理观察,1995,0(12):26-27.
10
郑媛.
你还在被歧视吗?——从国际标准看职场歧视[J]
.现代交际,2009(1):60-63.
哲学研究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