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机制与量化评估:进展与挑战
1
作者 王雪然 万荣荣 +3 位作者 赵晓松 李婷婷 李冰 杨素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5,共13页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是全球甲烷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对准确量化区域甲烷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洪泛湿地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的关键过程,系统梳理了水文过程、植被、土壤特性、温度,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是全球甲烷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对准确量化区域甲烷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洪泛湿地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的关键过程,系统梳理了水文过程、植被、土壤特性、温度,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总结了加入全球碳计划的湿地甲烷过程模型及其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模拟面临的挑战,包括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土壤特性梯度差异及湿地植被发育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复杂水文过程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机制的研究,将周期性水文变化、干湿交替的土壤特性及湿地植被变化纳入甲烷排放模拟中,以改进洪泛湿地甲烷过程模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湿地 甲烷排放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3
2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2 位作者 王晓龙 秦年秀 戴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形成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其变化影响着区域洪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维护,是长江中游水问题的核心.从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江湖关系的概念与内涵、江湖关系演变过程、...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形成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其变化影响着区域洪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维护,是长江中游水问题的核心.从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江湖关系的概念与内涵、江湖关系演变过程、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等方面,系统梳理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研究的进展.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江湖关系表征指标体系是正确认识江湖关系的前提;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贡献率是江湖关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深入跟踪研究三峡等重大工程对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是一项长期任务;评估江湖关系调整背景下江湖关系的健康状况,研究以江湖水系重大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为核心的江湖关系优化调控原理,维持江湖两利的长江中游健康河湖系统格局和相互作用关系是江湖关系研究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湖泊 江湖关系 长江 鄱阳湖 洞庭湖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流域次降雨洪水过程模拟——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1 位作者 李恒鹏 杨丽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6,共7页
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次降雨洪水过程:采用可视化数据存储系统HEC-DSS建立水义气象数据库,利用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技术集成流域自然属性数据库,通过距离平方倒数法对雨量数据进行空间插值,... 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次降雨洪水过程:采用可视化数据存储系统HEC-DSS建立水义气象数据库,利用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技术集成流域自然属性数据库,通过距离平方倒数法对雨量数据进行空间插值,SCS曲线数法计算水文损失,运动波法计算直接径流与河道洪水演进,选用基流指数退水法模拟流域基流,并对模型中水库模拟部分进行适当修正.经模型校验,模拟结果表明,计算流量与观测流量拟合较好,效率系数大于0.8.洪峰流量误差低于4%,峰现时间误差低于2 h,该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水文要素的影响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次洪水过程 模拟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朱红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3-228,共6页
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查清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分类长度,采用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和岸前航道水域宽度等指标对岸线资源进行分等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优良岸线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优良岸线资源分布集中且具有良好的城镇依托和通达条件、发达的腹... 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查清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分类长度,采用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和岸前航道水域宽度等指标对岸线资源进行分等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优良岸线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优良岸线资源分布集中且具有良好的城镇依托和通达条件、发达的腹地经济,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通过港口综合实力指数的计算,评价了苏州港在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群中的地位,明确了苏州港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核心配套港、长江流域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长江中上游大宗散货、件杂货中转港、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配套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苏州段岸线开发、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GIS技术 资源评价 苏州市 海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李恒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洪水响应 水文模型 情景模拟 西苕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及洪水响应 被引量:41
6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8-264,共7页
干旱与洪涝灾害已成为全球关心的重大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雨水的截留、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其产汇流过程,并进而影响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加大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深入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干旱与洪涝灾害已成为全球关心的重大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雨水的截留、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其产汇流过程,并进而影响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加大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深入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已进行的有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及洪水响应研究工作进展,讨论了其研究内容、方法及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水文效应 洪水响应 干旱 洪涝灾害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87
7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480,共6页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 ,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 ,在 1 985年、1 995年和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 ,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 ,1 5年间 ,太湖流域农田呈减少趋势 ,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体呈增加趋...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 ,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 ,在 1 985年、1 995年和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 ,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 ,1 5年间 ,太湖流域农田呈减少趋势 ,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体呈增加趋势 ,其中农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量的 89 6 4% ,建设用地的增加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 79 2 1 %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 ,太湖流域景观结构与景观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景观尺度上看 ,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降低趋势 ,边界密度、优势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呈增加趋势 ;从斑块尺度上看 ,各景观组分的异质性指数及其变化过程有较大的差异 ,体现了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人口增长、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太湖流域近 1 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景观碎化、边缘效应、生境退化等景观生态效应 .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 ,使太湖流域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演变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太湖流域 特征研究 建设用地 空间分异特征 GIS技术 2000年 耕地面积 区域分异 影响因子 农业结构 转移 林地 城市化 工业化 趋势 草地 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LUC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45
9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33,共9页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就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基本空间...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就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基本空间单元的理想划分:对国内外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了适当的凋整和归并.建立了基于水文响应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9个Ⅰ级类和21个Ⅱ级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参照对比法、历史反演法、模型预测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水文效应 水文响应单元 土地利用分类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湖市生态农业经济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万荣荣 贾宏俊 周秉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6-29,共4页
本文通过对芜湖市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分析 ,得出该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不高且生态效益低。由此提出促进生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关键词 芜湖市 生态经济 农业 综合评价 可持续发展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综合地理区划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万荣荣 贾宏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综合地理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通过地图叠置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区、江淮区、大别山区、沿江区、皖南区五个综合地理区和十一个综合地理亚区 ,分析了各综合地理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为... 综合地理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通过地图叠置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区、江淮区、大别山区、沿江区、皖南区五个综合地理区和十一个综合地理亚区 ,分析了各综合地理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为安徽省制定并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综合地理区划 区域可持续发展 聚类分析 地图叠置法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1 位作者 董雅文 陈爽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8,共5页
在综合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市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与城镇集中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重化工业及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点源与... 在综合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市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与城镇集中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重化工业及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点源与面源污染物排放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峻;建设用地与人口集聚区"热岛效应"明显;生态用地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结论认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对策,为协调两者关系,必须实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发展"绿色工业"、划定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环境友好型模式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岳西县区域匹配开发综合评价
13
作者 万荣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区域开发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问题 .本文以岳西县为例 ,根据“区域开发匹配系数”这一概念 ,对区域开发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根据匹配系数划分匹配综合类型区 。
关键词 岳西县 区域开发 匹配系数 综合评价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城市岸线资源港口开发适宜性分析与合理利用——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7
14
作者 朱红云 杨桂山 +1 位作者 万荣荣 马荣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08,共5页
城市岸线地区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农业社会对岸线的利用规模小,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岸线地区成为主要的港口(含公用港口和工业用港口)集聚地段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 城市岸线地区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农业社会对岸线的利用规模小,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岸线地区成为主要的港口(含公用港口和工业用港口)集聚地段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赋予城市岸线的利用功能不断增加。仅从岸线自然条件及岸线集疏运、城市依托等人文因素出发讨论岸线港口开发适宜性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统筹考虑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岸线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双赢。以长江南京段岸线为例,从岸线自然条件和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角度,分析了岸线资源港口开发的适宜性状况,指出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开发 岸线资源 适宜性分析 合理利用 南京市 合理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 长江南京段 发展潜力 不同时期 城市发展 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 生活水平 人文因素 地区经济 岸线利用 对策建议 工业用 集疏运 地段 集聚 公用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南京地区为例 被引量:56
15
作者 孙洪波 杨桂山 +2 位作者 苏伟忠 朱天明 万荣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616-5625,共10页
基于改进的相对生态风险模型,从风险源强度、受体暴露度以及风险效应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子流域为单元分析南京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综合生态风险值总体分布较分散,高风险区位于江... 基于改进的相对生态风险模型,从风险源强度、受体暴露度以及风险效应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子流域为单元分析南京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综合生态风险值总体分布较分散,高风险区位于江北八百河流域、老山北坡及南坡河系、石臼湖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较高,风险效应值较低,潜在生态风险很高,应重点实施环境治理,强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较高风险区位于一干河、二干河、句容河、秦淮中游、江宁河、向阳河、固城湖、境外常州太湖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中等,应加强环境治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引导与集约利用;较低和低风险区包括境外沿江八卦洲、沿江靖安板块、沿江秦淮河、沿江汤水河、沿江滁河、横溪河、牛首河、前进河、马鞍山长江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较低,风险效应值低,主要分布于沿江以及山地丘陵河流上游地区,沿江流域近年排污治理力度较大有效保证了低风险源强值,而山地丘陵河流上游植被覆盖度一般较高,人为影响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态环境维护和土地集约利用;其他流域综合生态风险中等,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地区 土地利用 子流域 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化对河流、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55
16
作者 姚鑫 杨桂山 +1 位作者 万荣荣 王晓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3-821,共9页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水位具有梯度分布现象,同时形态可塑性能对其分布范围产生一定影响;水位波动的频率和淹没持续时间对于植被演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水位波动幅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周期性波动能维持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非周期性波动以洪水、干旱为主,易促进湿地植被向固定的水生或陆生方向演替;人工控湖、控河的影响在机理上并无特殊之处,但保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缓解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机理的量化模型,自然、人为因素驱动下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差别研究,模拟水位波动实验以及人工控湖、控河工程的跟踪观测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湿地植被 物种多样性 人工控湖、控河 水位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近30 a水位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程俊翔 徐力刚 +4 位作者 王青 鄢帮有 万荣荣 姜加虎 游海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4-983,共10页
洞庭湖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情时空变化尤为明显.为了探明洞庭湖水位时空演变特征,以洞庭湖6个水位站(城陵矶、鹿角、营田、杨柳潭、南咀、小河咀)、出入湖流量("三口"总入湖流量、"四水"总入湖流量、城... 洞庭湖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情时空变化尤为明显.为了探明洞庭湖水位时空演变特征,以洞庭湖6个水位站(城陵矶、鹿角、营田、杨柳潭、南咀、小河咀)、出入湖流量("三口"总入湖流量、"四水"总入湖流量、城陵矶出湖流量)和长江干流流量(宜昌、螺山)等1985-2014年逐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泰森多边形计算湖泊水位,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和地统计理论研究湖泊水位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格局和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位变化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且年际变化具有28和22 a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水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小河咀、南咀、杨柳潭(Group 1)以及城陵矶、鹿角、营田(Group 2)两种聚类,且在不同水文季节的空间自相关性依次表现为丰水期>退水期>涨水期>枯水期.通过建立两类水位在不同水文季节与径流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揭示了洞庭湖水位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其中Group 1水位演变主要受长江干流水文情势的影响,Group 2水位演变由出入湖径流量和长江干流径流量共同作用,并随着不同水文季节江湖关系的改变以及湖泊自身水力联系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洞庭湖水位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小波分析 聚类分析 地统计 逐步回归模型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以太湖上游地区蠡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恒鹏 杨桂山 +1 位作者 刘晓玫 万荣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HydrologicImpact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居民地扩展占流域总面积的4.1994%,地表径流量增加了6.17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文效应有较大差别,林地、湖滩湿地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田和旱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效应 管理策略 长周期 河流域 上游地区 1984年 Impact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2000年 1995年 2002年 地表径流量 管理决策 流域规划 太湖地区 降水序列 分析模型 分析结果 建筑用地 研究区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谭志强 李云良 +6 位作者 张奇 郭宇菲 王晓龙 李冰 万荣荣 王殿常 吴兴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7,共20页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量下降和服务功能退化等风险.本文总结了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获取湖泊湿地关键水文要素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从辩证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的双重影响;结合洪水和水文连通性等研究热点分析了水文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湖泊湿地植物、动物和水质对水文过程改变的响应.本研究最终提出未来应该将遥感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建立“多目标-多要素-多尺度-多过程”的湖泊湿地监测体系;定量评价多维度水文连通的转化方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阈值效应;加强研究地下水驱动下湿地植被演变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综合考虑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评价水鸟种群的弹性力和恢复力,为湖泊水位调控和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 水文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 洪水 水文连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利用遥感调查与GIS分析评价 被引量:30
20
作者 马荣华 杨桂山 +1 位作者 朱红云 万荣荣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6-671,共6页
了解岸线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合理地评价岸线资源条件是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立沿江基础产业带、科学合理地确定沿江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影像融合,快速发现目标靶区,精确确定岸线占用单位的空间位置与几何... 了解岸线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合理地评价岸线资源条件是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立沿江基础产业带、科学合理地确定沿江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影像融合,快速发现目标靶区,精确确定岸线占用单位的空间位置与几何形状;运用GIS分析技术,弄清长江岸线江苏段的资源与利用现状,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内的岸线资源进行评价,为长江岸线苏州段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资源利用 遥感技术 调查 地理信息系统 评价 GIS 长江苏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