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给体-π-受体分子模板在Au(111)电极表面构筑富勒烯带状结构(英文)
1
作者 严会娟 王栋 +2 位作者 温国永 张德清 万立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93-1897,共5页
富勒烯与功能分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器件的构筑中.这些功能器件的性能与电极表面的薄膜排布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电极表面的富勒烯和功能分子的组装结构对这些器件的构筑和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 富勒烯与功能分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器件的构筑中.这些功能器件的性能与电极表面的薄膜排布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电极表面的富勒烯和功能分子的组装结构对这些器件的构筑和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HClO4溶液中系统研究了C60分子与有机电子给体-π-受体分子C16H33O-I3CNQ[Z-β-(5-hexadecyloxy-1,3,3-trimethyl-2-indolium)-α-cyano-4-styryl dicyanomethanide]在Au(111)电极表面的二维组装结构.研究发现:C16H33O-I3CNQ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组装形成具有短程有序性的条陇状结构;而C60分子在C16H33O-I3CNQ模板之上组装形成了带状结构.C60分子带状结构的形成方向受到了C16H33O-I3CNQ分子中电子给体-π-受体部分排列结构的影响.C60分子与C16H33O-I3CNQ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电荷转移作用对这种带状结构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结果为利用富勒烯和功能分子之间的作用构筑功能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富勒烯 给体-π-受体 扫描隧道显微镜 带状组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及性质研究
2
作者 严会娟 万立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0-696,共7页
结合近期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在溶液环境下,利用有机分子在金属表面构筑纳米结构,利用光化学反应方法调控所得的纳米结构,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这些结构进行观察,及利用毛细管隧道结方法测量纳米结构电学性质的相关结果.并展望了... 结合近期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在溶液环境下,利用有机分子在金属表面构筑纳米结构,利用光化学反应方法调控所得的纳米结构,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这些结构进行观察,及利用毛细管隧道结方法测量纳米结构电学性质的相关结果.并展望了表面纳米结构的构筑、控制和性质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纳米结构 电学性质 光反应 可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氮杂杯[2]芳烃[2]三嗪衍生物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结构的电化学STM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婷 严会娟 +3 位作者 潘革波 万立骏 王其强 王梅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杂杯杂芳烃四氮杂杯[2]芳烃[2]三嗪衍生物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结构.高分辨的STM图像表明,该杂杯杂芳烃可以在Au(111)表面形成长程有序的单层膜.此外,分子以1,3-交替构象吸附,两... 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杂杯杂芳烃四氮杂杯[2]芳烃[2]三嗪衍生物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结构.高分辨的STM图像表明,该杂杯杂芳烃可以在Au(111)表面形成长程有序的单层膜.此外,分子以1,3-交替构象吸附,两个三嗪环平躺在表面,而苯环倾斜吸附在基底上,这是分子间与分子-基底间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术 循环伏安法 杂杯杂芳烃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超细粒子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敬泉 严会娟 魏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509-512,共4页
论述了包括作者近期研究结果在内的氧化锌超细粒子的制备方法 ,并简单介绍了近年来超细氧化锌在紫外线屏蔽、光催化和导电氧化锌等方面的应用 .
关键词 超细氧化锌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氧化硫酸亚铁合成超细铁红粉体新工艺
5
作者 贾振斌 王平 +3 位作者 严会娟 王圆方 李东双 魏雨 《新技术新工艺》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6-37,共2页
介绍了以 Fe SO4 为原料 ,通过氧气氧化生成纯 γ- Fe OOH,再经液相催化相转化合成均匀超细铁红粒子的新工艺。该工艺避开了高温煅烧 ,简化了生产工艺 ,扩大了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是一项清洁型生产工艺。
关键词 氧化铁红 新工艺 催化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片负极界面形貌的原位AFM探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兴蕊 严会娟 +1 位作者 王栋 万立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289,共7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研究单晶硅片负极在首次充放电循环中的界面形貌变化。硅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过程为:初始SEI膜从1.5 V开始形成,在1.25–1.0 V之间生长快速,0.6 V左右生长缓慢。初始SEI膜具有层状结构的特征,表层...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研究单晶硅片负极在首次充放电循环中的界面形貌变化。硅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过程为:初始SEI膜从1.5 V开始形成,在1.25–1.0 V之间生长快速,0.6 V左右生长缓慢。初始SEI膜具有层状结构的特征,表层薄膜较软,下层呈颗粒状,机械稳定性较好。在锂化电位下,硅负极表面的单晶结构逐渐变得颗粒化,发生不可逆的结构变化。经过首个充放电循环后,硅负极表面被厚度不均一的SEI膜所覆盖,SEI膜的厚度大约为10–4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负极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原位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原位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冯雅辰 王翔 +2 位作者 王宇琪 严会娟 王栋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度高等优点。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中重要的阴极反应。目前,电催化剂仍是制约燃料电池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材料之一。ORR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对于开发具有良好活性和高...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度高等优点。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中重要的阴极反应。目前,电催化剂仍是制约燃料电池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材料之一。ORR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对于开发具有良好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人们通过各种先进的原位表征方法深入研究了ORR催化剂的机理和催化过程。本综述旨在总结用于原位表征技术应用于研究ORR反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首先简要介绍各种原位技术在ORR研究中的优势,包括电化学扫描隧道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X射线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然后,从催化剂的角度,总结了各种原位表征技术在催化剂形貌和电子结构演变以及催化过程中反应物和中间体的识别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讨论了该领域原位技术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原位表征 电催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铝负载Cu-Ce催化剂及其维埃斯吸附消毒性能
8
作者 汤海荣 严会娟 +4 位作者 周柱磊 叶伟 尤丽娟 王新明 杨凤华 《工业催化》 CAS 2022年第11期49-55,共7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EO_(106)PO_(70)EO_(106))为模板剂,Al[OCH(CH_(3))_(2)]_(3)为铝源,活性组分前体Cu(NO_(3))_(2)·2.5H_(2) O和Ce(NO_(3))2·6H_(2) O,采取原位合成法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负载的Cu-Ce催化剂,研究合成的有序...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EO_(106)PO_(70)EO_(106))为模板剂,Al[OCH(CH_(3))_(2)]_(3)为铝源,活性组分前体Cu(NO_(3))_(2)·2.5H_(2) O和Ce(NO_(3))2·6H_(2) O,采取原位合成法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负载的Cu-Ce催化剂,研究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及催化剂对维埃斯(VS)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VS在Al-0.05Cu-0.05Ce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的消毒降解效果最佳,产物中氧化物相对较多,主要发生S—C键和P—S键的断裂,断裂的碎片进一步氧化,反应4天,VS消毒降解率98.01%。这可能是由于CeO_(2)中的铈元素能受环境影响在Ce^(3+)→Ce^(4+)间发生可逆转变,催化VS发生氧化消毒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有序介孔氧化铝 吸附 消毒 Cu-Ce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F、TCNQ及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吸附的ECSTM研究
9
作者 严会娟 李珊珊 +2 位作者 闫存极 陈庆 万立骏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1-471,共1页
研究发现当电极电位处于双层区时,三种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均可形成高度有序的吸附结构.TTF与TCNQ分子有序吸附层的单胞结构分别为(6×3)和(4×7),如图1中的模型所示,分子均是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在Au(111)电极表面.而当电极电... 研究发现当电极电位处于双层区时,三种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均可形成高度有序的吸附结构.TTF与TCNQ分子有序吸附层的单胞结构分别为(6×3)和(4×7),如图1中的模型所示,分子均是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在Au(111)电极表面.而当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至0.08V(RHE)时,TCNQ分子的吸附结构发生了相转变,形成了一种单胞为(3√3×12)的新型结构.这是由于在较负的电位下,TCNQ分子与金电极之间的作用减弱,而相邻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相邻分子间的角度由原来的60°增大至90°,单胞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则构筑了层状吸附结构,而且分子不再以平躺形式进行吸附,而是采取肩并肩站立的方式堆积成有序结构,与单纯两种分子在吸附结构和吸附方式上均不相同,如图2所示.此时π-π堆积作用在分子的组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堆积方式与TTF-TCNQ单晶和薄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转移 电学性质 光学性质 磁性质 有机导体
原文传递
含有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细胞亲和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诗钊 万玉青 +6 位作者 严会娟 贝建中 王琛 王身国 王春儒 万立骏 白春礼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614-1616,共3页
制备了一种聚-(L-乳酸)(PLLA)和碳纳米管(CNTs)的复合材料,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检测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CNTs对细胞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于鼠3T3成纤维细胞和... 制备了一种聚-(L-乳酸)(PLLA)和碳纳米管(CNTs)的复合材料,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检测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CNTs对细胞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于鼠3T3成纤维细胞和Oct-1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NTs的加入对细胞亲和性有很大影响,对细胞的贴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细胞亲和性 聚-(L-L酸) 生物相容性 细胞贴附率
原文传递
固态锂电池电极过程的原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田建鑫 郭慧娟 +4 位作者 万静 刘桂贤 严会娟 文锐 万立骏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7-1213,共17页
固态锂电池(SSLBs)由于其安全性和潜在的高能量密度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仍存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和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为了提高SSLBs的性能,阐明循环过程中电极、固态电... 固态锂电池(SSLBs)由于其安全性和潜在的高能量密度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仍存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和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为了提高SSLBs的性能,阐明循环过程中电极、固态电解质及其界面间的动态演化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先进原位表征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对高性能锂电池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推动了SSLBs进一步发展.本综述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原子力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等成像表征技术和拉曼光谱、X-ray基技术、中子深度分析等成分分析技术的原位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各类表征技术在SSLBs循环过程中形貌和组分的演化,包括正极材料的相变、形变,金属锂的沉积/溶解、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结构演化和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的形成,进一步加深了对固态锂电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电极过程 固体电解质中间相 原位技术
原文传递
1,3,2-Dioxaborine衍生物在石墨表面的二维自组装结构
12
作者 路继群 闫存极 +1 位作者 严会娟 万立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24-1127,共4页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两个1,3,2-dioxaborine(DOB)类衍生物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的分子中均含有共轭π体系,分子末端由于苯环的排斥作用为立体结构.实验研究了对称性及取代基团数目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结果...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两个1,3,2-dioxaborine(DOB)类衍生物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的分子中均含有共轭π体系,分子末端由于苯环的排斥作用为立体结构.实验研究了对称性及取代基团数目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甲苯溶剂中制备的这些自组装结构为长程有序结构,分子间的偶极作用以及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自组装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术 1 3 2-dioxaborine 高定向裂解石墨 自组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