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从柏林 王清晨 +2 位作者 张海政 阎欣 江来利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70-381,共12页
古新世和渐新世(可能至中新世)玄武岩质岩石的零星露头产在中国东部的合肥盆地中。前者是拉班玄武岩质,而后者是碱性玄武岩质。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古新世拉斑玄武岩浆应该来源于一个老地幔... 古新世和渐新世(可能至中新世)玄武岩质岩石的零星露头产在中国东部的合肥盆地中。前者是拉班玄武岩质,而后者是碱性玄武岩质。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古新世拉斑玄武岩浆应该来源于一个老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而这个地幔楔是由早中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消减而形成的。自渐新世,中国东部大陆进入了张裂的大陆边缘阶段。该阶段的碱性玄武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火山岩 合肥盆地 地幔楔 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5
2
作者 从柏林 王清晨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2,共4页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指在地温梯度小于10℃/km条件下发生的高于“石英—柯石英”相变线压力的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由于其生成条件特殊,超高压变质岩中存在着金刚石、硬玉、蓝晶石及金红石等潜在的矿产资源。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碰撞造山带 变质作用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作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新挑战 被引量:2
3
作者 从柏林 王清晨 翟明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4期30-39,共10页
本文简述了国际上超高压变质岩研究领域中十年来的主要进展。含柯石英变沉积岩的发现暗示了上地壳物质可被迅速带至地下90km或更深处经受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在八千万年中很快折返出露地表。这一研究在实验岩石学、造岩矿物学、同位... 本文简述了国际上超高压变质岩研究领域中十年来的主要进展。含柯石英变沉积岩的发现暗示了上地壳物质可被迅速带至地下90km或更深处经受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在八千万年中很快折返出露地表。这一研究在实验岩石学、造岩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大陆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等四个方面给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预计在今后五至十年内,这一研究将保持其热点地位,并围绕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和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动力学过程展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固体地球科学 地球动力学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 被引量:6
4
作者 从柏林 王清晨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9期777-782,共6页
变质沉积岩中柯石英的发现表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物质可被俯冲到地幔深处,并由此引发对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研究热潮。大陆壳可被俯冲到300 km深处,还能更深吗?在超高压变质环境中有水介入,但其活动又受到限制,水在深部的活动形式与规模究... 变质沉积岩中柯石英的发现表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物质可被俯冲到地幔深处,并由此引发对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研究热潮。大陆壳可被俯冲到300 km深处,还能更深吗?在超高压变质环境中有水介入,但其活动又受到限制,水在深部的活动形式与规模究竟怎样?在碰撞造山带中,100 km深度以下的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何种动力学过程与机制主导下折返至地表的?这些新思维最终会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和完善新的地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变质作用 大陆岩石圈 大陆深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99
5
作者 徐佩芬 刘福田 +3 位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陈辉 孙若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7-385,T001,共10页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麻城断裂为界,东侧的大别地块与西侧红安地块在地 壳速度上是两个不同的速度块体;中地壳 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带,与伸展滑脱构造 有关;南、北大别构造单元之下,莫霍面下凹,地壳内发育了速度为6.5-6.6km/s、向北倾斜的 相对高速体,与超高压变质岩体相对应;在大别-苏鲁造山带下方的上部地幔中存在向北倾 斜的板片状高速体,结合已有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它是三叠纪俯冲的扬子地块的残留 体;俯冲板片在深部发生了断离.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揭示的造山带岩石圈速度结构 细节,对研究与地表地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滇西南造山带变质岩的Sm-Nd和Rb-Sr同位素年代学 被引量:92
6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1 位作者 乔广生 张儒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11,共11页
滇西南造山带的主体由多期变质的岩石单元组成。变质和变形年代的确定是研究它们构造演化的关键之一。哀牢山群和大勐龙群斜长角闪岩分别得到1367Ma和1436Ma的Sm-Nb等时线年龄,这代表了高级角闪岩相的变质时代。它们的形成年龄约为2000... 滇西南造山带的主体由多期变质的岩石单元组成。变质和变形年代的确定是研究它们构造演化的关键之一。哀牢山群和大勐龙群斜长角闪岩分别得到1367Ma和1436Ma的Sm-Nb等时线年龄,这代表了高级角闪岩相的变质时代。它们的形成年龄约为2000~1600Ma。崇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了与此相当的1900~1600Ma的Sm-Nd模式年龄。澜沧群的蓝片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287Ma,绿片岩的Sm-Nd模式年龄为1300~1200Ma。上述各组岩石还获得了约为1000Ma、500~400Ma、300~180Ma和180~140Ma的几组Rb-Sr等时线或Sm-Nd和Rb-Sr模式年龄,分别代表了后期重要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SM-ND RB-SR 年龄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变质带北部的岩石构造单元及结晶块体推覆构造 被引量:37
7
作者 翟明国 郭敬辉 +3 位作者 王清晨 叶凯 从柏林 刘文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26,共11页
虽然苏鲁变质带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与大别山超高压带相似,但是要划出与大别山相对应的岩石构造单元是困难的。详细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将超高压带的西界大致圈定在牟平断裂至米山断裂... 虽然苏鲁变质带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与大别山超高压带相似,但是要划出与大别山相对应的岩石构造单元是困难的。详细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将超高压带的西界大致圈定在牟平断裂至米山断裂的范围内。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荣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分布区的南北两侧,出露有3 种不同成因的麻粒岩,即榴辉岩化的麻粒岩;由超高压变质岩经高压升温变质作用生成的麻粒岩;以及未经过榴辉岩相变质的麻粒岩。它们有规律地成带分布。这些麻粒岩带以及在荣成地区出露的未经过麻粒岩相叠加变质的超高压变质带,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变质历史,并且都以深大韧性剪切带为其边界。由此笔者将苏鲁变质带北部由南向北划分为海阳所变质地块(榴辉岩化扬子陆块基底变质单元)、荣成变质地块(超高压变质单元)、威海变质地块(麻粒岩相叠加变质的超高压构造岩片)、昆嵛山边界杂岩带。这些来源于地壳深层的结晶块体是超高压带形成和演化的产物,在后来的进一步碰撞挤压中,这些来源于深层而就位于中上地壳水平的结晶块体,有可能发生了与薄皮构造机制(thin-skin thrust)类似的构造过程。它们有如一系列的推覆体挤压叠置,使华北和华南陆块最后挤压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意义 结晶块体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东北端石榴辉石麻粒岩的Sm-Nd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含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3 位作者 郭敬辉 刘文军 李永刚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大量含石榴石的基性麻粒岩透镜体出露于苏鲁变质带的北部及邻近地区,它们可能是再变质的高压变质岩石。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采自莱西和文登的样品WD01、WD04、ML06 是由高压麻粒岩经中- 高压麻粒岩相再变质... 大量含石榴石的基性麻粒岩透镜体出露于苏鲁变质带的北部及邻近地区,它们可能是再变质的高压变质岩石。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采自莱西和文登的样品WD01、WD04、ML06 是由高压麻粒岩经中- 高压麻粒岩相再变质形成的,而采自威海的样品WH1 是由柯石英榴辉岩经中- 高压麻粒岩相再变质形成的。Sm - Nd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也证实了二者的重大差别。3 个高压麻粒岩样品的矿物- 全岩内部等时线年龄分别是1 846+ /- 76Ma,1 743+ /- 79Ma 和1 752+ /- 30Ma,TDM 模式年龄是3.3Ga,3.0Ga 和2.8Ga。上述数据说明原岩形成在太古宙,而1 800Ma 是麻粒岩相降压变质事件的记录,这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的年代学一致。威海样品的Sm - Nd 同位素特征则完全不同。矿物和全岩形不成等时线,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同位素不平衡。εNd(0)值高达+ 127,TDM 模式年龄是1.3Ga。这与Jahn(1994,1996)对威海同类样品的测定结果相同。可以推测威海样品的原岩是元古宙岩石,在后来复杂的变质过程中,在水岩相互作用和岩浆及重熔作用的影响下,同位素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同位素年代学为苏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粒岩 岩相学 苏鲁变质带 石榴辉石 钐-钕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理论、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95
9
作者 何国金 李克鲁 +2 位作者 胡德永 从柏林 张雯华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1999年第9期744-750,共7页
首先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而对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探讨了多卫星数据融合的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小波基对融合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小波融... 首先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而对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探讨了多卫星数据融合的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小波基对融合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小波融合模型(CMWD)。同时,对比评价了基于小波变换CMWD、IHS变换、PCA 分析的融合结果在提高空间分辨率、保持原始图象光谱信息的优劣。最后,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思想的多卫星遥感信息融合系统框架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信息融合 小波变换 CMW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海阳所麻粒岩向过渡榴辉岩转化的变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叶凯 从柏林 +1 位作者 平岛崇男 坂野升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36,共16页
在山东半岛东南端的乳山海阳所,角闪岩和长英质片麻岩呈互层产出。在某些角闪岩层的中心残留有弱变形的麻粒岩和强变形的过渡榴辉岩(斜长石榴辉岩)团块。在弱变形的麻粒岩团块中发育有窄的(<1cm)剪切条带。沿着这些剪切条带和... 在山东半岛东南端的乳山海阳所,角闪岩和长英质片麻岩呈互层产出。在某些角闪岩层的中心残留有弱变形的麻粒岩和强变形的过渡榴辉岩(斜长石榴辉岩)团块。在弱变形的麻粒岩团块中发育有窄的(<1cm)剪切条带。沿着这些剪切条带和在强变形过渡榴辉岩团块中,原麻粒岩被转化为含斜长石的过渡榴辉岩。变形和流体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加速了元素扩散和迁移的速度,在变形强和有流体加入的部位麻粒岩向榴辉岩转化的程度明显增强。麻粒岩相矿物组合(Cpx-Ⅰ+Opx+Pl-Ⅰ+Hbl-Ⅰ+Grt-Ⅰ+Ilm)及其花岗变晶结构被完好地保存于弱变形的麻粒岩中,其矿物成分显示出0.8~0.9GPa和780℃~830℃的麻粒岩相变质条件。榴辉岩相叠加在麻粒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环边状矿物和结构:环边状石榴石(Grt-Ⅱ)形成于麻粒岩相斜长石(Pl-Ⅰ)和暗色矿物(如Cpx-Ⅰ、Opx和Hbl-Ⅰ)的交界处,细粒石榴石(Grt-Ⅱ)、富钠单斜辉石(Cpx-Ⅱ)和石英形成于麻粒岩相角闪石(Hbl-Ⅰ)的外缘。同时榴辉岩相叠加造成麻粒岩相单斜辉石边缘钙契尔马克组份的降低和硬玉组份的升高。但在弱变形的麻粒岩中,麻粒岩相单斜辉石(Cpx-Ⅰ)的外缘并无榴辉岩相单斜辉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榴辉岩 岩石转化 变质动力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被引量:80
11
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陆-陆碰撞中,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但至今尚无发现残存的蛇绿混杂岩,碰撞时缝合带的位置被已经折返出露地表的南大别碰撞杂岩带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框架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区变质岩中蓝晶石的几种退变质反应及其所指示的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3
12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1 位作者 陈晶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72,共16页
蓝晶石在大别山含柯石英和不含柯石英的榴辉岩、高压变质的副片麻岩、非高压变质的宿松群的变质沉积岩中都是重要的变质矿物。它们多有冠状或其它的变质反应结构,形成多样化的退变质反应矿物。有些退变质反应是十分罕见的。本文报道了... 蓝晶石在大别山含柯石英和不含柯石英的榴辉岩、高压变质的副片麻岩、非高压变质的宿松群的变质沉积岩中都是重要的变质矿物。它们多有冠状或其它的变质反应结构,形成多样化的退变质反应矿物。有些退变质反应是十分罕见的。本文报道了8种蓝晶石的矿物组合和退变质反应,推测和计算了变质反应的温度-压力条件,从而探讨了它们代表的近等温降压、升温降压和流体为重要因素的降温降压的不同的动力学过程。这些数据与用其它变质矿物所得到的温度压力条件和PTt演化基本一致。为探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蓝晶石 退变质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片麻岩锆石中重晶石和硬石膏包裹体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景波 叶凯 +1 位作者 从柏林 范宏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2-484,共3页
通过拉曼光谱 ,识别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片麻岩的锆石中有重晶石和硬石膏包裹体 ,它们与柯石英共生 。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重晶石 硬石膏 片麻岩 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蓝片岩中的角闪石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儒瑗 从柏林 韩秀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3-53,共11页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其碱性闪石显示了一定的成分变化,既有青铝闪石、镁钠闪石,也有蓝闪石。另外,在滇西蓝片岩中,共存的碱性闪石和钙质闪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成分间断。澜沧江带蓝片岩的变质年龄为19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角闪石 碱性 闪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太湖-马庙断裂带两侧变质地体的增温变质作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H-J.Massonn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8-349,共12页
大别山榴辉岩地体以太湖马庙断裂带为南界。该断裂带近东西走向, 向南倾斜。通过对石榴石中 Mg 含量由核部向边缘增高的生长环带构造的分析和详细的 P T 轨迹的计算表明, 断裂带北侧的榴辉岩和南侧的角闪岩及角闪片麻岩均经... 大别山榴辉岩地体以太湖马庙断裂带为南界。该断裂带近东西走向, 向南倾斜。通过对石榴石中 Mg 含量由核部向边缘增高的生长环带构造的分析和详细的 P T 轨迹的计算表明, 断裂带北侧的榴辉岩和南侧的角闪岩及角闪片麻岩均经历了降压增温变质过程。热榴辉岩由地幔深处的折返和地温梯度的升高为可能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地体 增温变质作用 断裂带 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被引量:32
16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古变质岩带,具陆内地台型火山-沉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石鼓 变质带 区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数据开采与知识发现的信息论方法——以地质应用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国金 胡德永 +1 位作者 从柏林 张雯华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1999年第1期42-48,共7页
信息提取的能力与效率已成为限制遥感应用发展的瓶颈问题。数据开采(DM)与知识发现(KDD)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基于对DM和KDD的过程分析和对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论理解,提出... 信息提取的能力与效率已成为限制遥感应用发展的瓶颈问题。数据开采(DM)与知识发现(KDD)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基于对DM和KDD的过程分析和对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论理解,提出了针对地质应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开采与知识发现的技术框架。以此为主线,把时相选择考虑为知识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步骤;在研究地质遥感信息的时间效应基础上,探讨了目标知识发现的“微差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实例证明该框架的合理性及其相应方法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数据开采 知识发现 地质应用 信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造山带前侏罗纪变质岩研究的新进展
18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应育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37-239,共3页
滇西广泛分布前侏罗纪变质岩。由于该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特别是在80年代,哀牢山带和澜沧江带相继发现蓝片岩(段新华和赵鸿,1981;周维全,1982),更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川滇西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运用现代变质... 滇西广泛分布前侏罗纪变质岩。由于该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特别是在80年代,哀牢山带和澜沧江带相继发现蓝片岩(段新华和赵鸿,1981;周维全,1982),更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川滇西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运用现代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将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质变形历史和同位素年代学、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相结合,探讨滇西三江地区前中生代变质岩与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把该区变质岩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系 造山带 变质作用 变质带 特提斯 大地构造 变质建造 区域构造 角闪岩相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及其成因解释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儒媛 从柏林 刘忠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1-226,共16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主要由含榴辉岩的角闪岩相片麻岩和含蓝片岩的浅变质岩系组成。榴辉岩的变质年龄集中在320~220Ma(石炭纪-三叠纪)之间。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年龄为210Ma。以柯石英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主要由含榴辉岩的角闪岩相片麻岩和含蓝片岩的浅变质岩系组成。榴辉岩的变质年龄集中在320~220Ma(石炭纪-三叠纪)之间。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年龄为210Ma。以柯石英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变质岩可能是具有元古代基底苏鲁微大陆块前缘俯冲到70~100km或更深的地方,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在晚三叠纪由于中朝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和缝合,产生的一系列逆冲、叠加和剪切作用使深位变质岩片受到抬升,使它们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区 变质地体 柯石英 榴辉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生长和碰撞作用以及东南亚地区矿物资源勘探
20
作者 Charles S.Hutchison 从柏林 《科学与社会》 1988年第1期26-35,共10页
由于低密度沉积物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积作用,以及由于从巨大的古大陆分裂出来,且因海底扩张被运移在一起的微大陆碰撞作用,东南亚大陆板块逐渐生长.矿产勘探集中在两种地质位置上:(1)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作用所产生的火山... 由于低密度沉积物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积作用,以及由于从巨大的古大陆分裂出来,且因海底扩张被运移在一起的微大陆碰撞作用,东南亚大陆板块逐渐生长.矿产勘探集中在两种地质位置上:(1)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作用所产生的火山弧,产生重要的铜、金和银矿,(2)花岗岩体,它由复杂的碰撞带中的地壳熔融而产生,形成重要的锡和钨矿.大陆地壳的裂谷作用造成了沉降坳陷,其中充填了在过去5千万年间被大河带入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因深埋而增加了温度,并且将所含的植物和浮游生物转变为煤、油和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碰撞作用 加里曼丹 微大陆 海底扩张 火山弧 板块边缘 东南亚 俯冲作用 大陆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