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代梨梨 龚迎春 +1 位作者 冯伟松 余育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6,共7页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上,原生动物和轮虫占据主导地位,但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由枝角类和桡足类决定。保护区2(现有保护区)的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都要明显高于保护区1(拟扩展保护区)和主航道。浮游动物各类群随季节的变化不尽相同,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夏季和秋季时高,在冬季时最低。对不同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受干扰较多的主航道表现出更明显的季节性。结合浮游动物的渔产潜力评估,认为保护区能够满足江豚生存的鱼类资源量已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长江江豚保护区 浮游动物 季节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辉 吴湘香 +4 位作者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万朝阳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养殖产量、面积、单产、占渔业总产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产量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1980-2020年增长率从181.9%下降至12.0%,2020-2022年均值为2348.3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9%;(2)养殖面积亦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从53.1%下降至4.8%,2020-2022年均值261.8万hm^(2),平均增长率为0%;(3)单产总体呈波动式增长,但增长率从82.8%逐步下降至13.7%,2020-2022年均值604.7 kg/667 m^(2),平均增长率为2.4%;(4)各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比重的均值呈先上升后逐渐持平的趋势,1995-2022年波动持平变幅在44.6%~49.0%。受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当前淡水池塘养殖发展亟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态-经济合作型渔业综合体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淡水渔业 水产养殖 产量 面积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对淡水养殖池塘水柱和底泥性质的影响
3
作者 代梨梨 彭亮 +2 位作者 陶玲 张辉 李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6,共10页
研究不同浓度硫酸盐对养殖池塘水柱和底泥的影响,对控制养殖池塘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从养殖池塘采集的底泥和水构建了试验系统,研究了0(无添加,对照组)、30(T1处理组)、150(T2处理组)、500 mg/L(T3处理组)硫酸盐加... 研究不同浓度硫酸盐对养殖池塘水柱和底泥的影响,对控制养殖池塘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从养殖池塘采集的底泥和水构建了试验系统,研究了0(无添加,对照组)、30(T1处理组)、150(T2处理组)、500 mg/L(T3处理组)硫酸盐加入后水柱和不同分层底泥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开始后,对照组水柱SO_(4)^(2-)浓度相比试验前出现显著升高,且不同时间样品间SO_(4)^(2-)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试验前试验系统未完全避光,可能存在藻类对SO_(4)^(2-)的吸收,提示养殖池塘中SO_(4)^(2-)的重要作用可能被藻类掩蔽;(2)T3处理组盐度和pH相比对照组均出现显著变化(P<0.05),说明高浓度SO_(4)^(2-)引起了养殖池塘水体盐度和pH的显著改变;(3)相比对照组,处理组水柱和不同分层底泥C/N、TOC、NH_(4)^(+)、NO_(3)^(-)、NO_(2)^(-)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说明SO_(4)^(2-)可引起养殖池塘底泥有机质分解和氮循环过程的明显改变;(4)相比对照组,T2和T3处理组水柱-底泥界面NO_(3)^(-)、NO_(2)^(-)和NH_(4)^(+)扩散通量出现明显降低,并且其降低程度与SO_(4)^(2-)浓度成正比,提示SO_(4)^(2-)可能对底泥-水柱界面NO_(3)^(-)、NO_(2)^(-)和NH_(4)^(+)扩散通量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有机质 氮循环 孔隙水 扩散通量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龚迎春 冯伟松 +1 位作者 余育和 代梨梨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43,共9页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干流与主要支流上的采样点、增加对支流巴河上的冰川堰塞湖-巴松错采样,研究尼洋河流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经鉴定,浮游动物有47属...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干流与主要支流上的采样点、增加对支流巴河上的冰川堰塞湖-巴松错采样,研究尼洋河流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经鉴定,浮游动物有47属、78种;其中,原生动物17属、35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45%;轮虫17属、30种,占39%;枝角类9属、9种,占12%;桡足类4属、4种,占4%。结果表明,尼洋河流域动物群落结构在种数上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密度上主要取决于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的多寡,枝角类和桡足类所占的比例极低;生物量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原生动物所占比例最少。结合各采样点的生境特征分析,尼洋河干流和支流中的巴郎曲和巴河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稳定性较高;本研究再次证明尼洋河地区肉足虫类是以古北区种类分布为主的特点,并对筒壳亚目(Tintinnina)在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对解决西藏原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分析表明,相较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小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有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尼洋河流域 西藏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沟渠协同净化池塘养殖尾水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思媛 陶玲 +5 位作者 彭亮 代梨梨 彭格格 郝柳柳 李谷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6,共12页
为了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本研究构建了稻田-农沟-强化沟协同净化系统,考察了各净化单元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_(Mn)和TSS的处理效果,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其去除特征和效果,通过浓度沿程衰减的模型拟合分析了相... 为了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本研究构建了稻田-农沟-强化沟协同净化系统,考察了各净化单元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_(Mn)和TSS的处理效果,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其去除特征和效果,通过浓度沿程衰减的模型拟合分析了相关水质指标沿流程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净化系统出水中TN、TP、COD_(Mn)和TSS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33、0.19、6.61和12.00 mg/L,去除率分别为86.73%、89.26%、85.77%和93.68%。池塘养殖尾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综合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主要污染物TN得到了显著改善,相关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一级排放要求;TN、TP和COD_(Mn)沿流程变化规律符合线性削减模型。结果表明稻田-沟渠系统可用于池塘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尾水 系统构建 净化效果 沿程削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异位处理效果 被引量:14
6
作者 陶玲 李晓莉 +3 位作者 彭亮 代梨梨 孙瑞萌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9,共8页
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异位生态处理,通过考察漂浮湿地蔬菜根系表面胞外酶活性和蔬菜直接吸收氮磷含量,分析了蔬菜漂浮湿地的净化机理和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效率... 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异位生态处理,通过考察漂浮湿地蔬菜根系表面胞外酶活性和蔬菜直接吸收氮磷含量,分析了蔬菜漂浮湿地的净化机理和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并通过测定水生蔬菜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判定漂浮湿地种植蔬菜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为42.6%~58.5%、44.6%~59.9%、57.8%~70.0%以及49.7%~74.9%,处理后出水可满足《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一级或二级排放要求。蔬菜根系表面生物膜检测到分属磷酸酶类、酯酶类、肽酶类、蛋白酶类和糖苷酶类等19种胞外酶类活性。漂浮湿地中蔬菜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磷分别占系统净化氮磷总量的20.9%和27.6%。蔬菜漂浮湿地种植的空心菜和水芹可食用部分中Pb(铅)、Cd(镉)、Cu(铜)、Hg(汞)、As(砷)和Cr(铬)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结果表明,该漂浮湿地系统可作为池塘养殖尾水减排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蔬菜 漂浮湿地 胞外酶 减排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晓莉 倪朝辉 +4 位作者 彭亮 陶玲 代梨梨 李云峰 李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8,共10页
了解伊犁河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伊犁河的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6、9、12月对伊犁河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伊犁河干流、3条一级支流、3条二级... 了解伊犁河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伊犁河的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6、9、12月对伊犁河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伊犁河干流、3条一级支流、3条二级支流及2个附属水库共23个样点的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88属141种,其中硅藻门70种(49.65%)、绿藻门40种(28.37%)、蓝藻门17种(12.06%),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种类较少,分别为2种(1.42%)、4种(2.84%)、3种(2.13%)和5种(3.55%),种类数表现为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水库绿藻门种类多于河流,隐藻门种类只在水库样本中出现。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脆杆藻(Fragilariasp.)、小环藻(Cyclotella sp.)、针杆藻(Synedr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其中脆杆藻为全流域全年优势种。伊犁河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30.77×10^(4)个/L,生物量均值为0.67 mg/L,季节差异均表现为9月>6月>12月。Marg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86、0.85、2.48和0.75。河流样本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海拔、溶氧和总磷的影响较大,水库样本浮游植物受水深、透明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根据多样性指数和藻类丰度,伊犁河水质评价总体为轻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群结构 多样性指数 水质评价 伊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陶玲 彭格格 +4 位作者 陈思媛 郝柳柳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6-1474,共9页
文章将稻田和鱼塘有机结合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连续两年开展了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的研究,同时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比较了进出稻田湿地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1和0.74 m/d条件下... 文章将稻田和鱼塘有机结合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连续两年开展了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的研究,同时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比较了进出稻田湿地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1和0.74 m/d条件下,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TN、TP和COD_(Mn)的百分比去除率分别为2.94%-33.38%、12.60%-92.45%、16.06%-32.36%、23.34%-48.50%和15.37%-61.12%,稻田湿地出水DO含量显著提高。通过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养殖池塘尾水中TN、TP和COD_(Mn)的排污系数相应降低0.71-3.03、0.27-0.31和4.19-8.81 kg/t。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揭示稻田湿地进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出水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在生产功能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循环塘养殖产量比对照塘提高22%以上,而且水稻平均产量达到9239 kg/hm^(2)。由此表明,稻田-鱼塘两种具有互补功能的人工湿地耦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在渔农混作区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排污系数 池塘养殖 Biolog ECO 稻田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起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小球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莉 陶玲 +2 位作者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5,共8页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皮舟形藻 小球藻 温度 起始密度比 生长速率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其能值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陶玲 彭亮 +4 位作者 代梨梨 杨镇 陈思媛 可毅 李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为探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并合理评价该模式的环境可持续性,通过对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和氨氮(NH_(3)-N)浓度进行监测,对稻虾轮作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排污系数进行了估算,并采... 为探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并合理评价该模式的环境可持续性,通过对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和氨氮(NH_(3)-N)浓度进行监测,对稻虾轮作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排污系数进行了估算,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了主要污染物解析。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稻虾轮作模式进行了包含面源污染的能值评估,对比单季稻模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TN、TP、COD和NH_(3)-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3~5.36、0.12~0.70、6.60~78.39和0.34~1.75 mg/L,TN、TP和COD平均排放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结果表明TN的等标负荷比最高,是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污染物。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TN、TP、COD和NH_(3)-N的排污系数分别为2.994、0.458、35.132和1.405 kg/t,表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系数较低,对环境污染程度总体较小,但也应引起重视,并纳入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监测网络当中。包含面源污染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稻模式相比,稻虾轮作模式的可更新资源投入占比、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指数更高,环境负载率更低,表明当前的稻虾轮作模式虽然存在一定面源污染风险,但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为估算稻虾轮作模式的面源污染负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稻虾轮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轮作 面源污染 能值分析 等标污染负荷 排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上游河谷水库浮游动物分布及水环境特征——以恰甫其海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亮 茹辉军 +5 位作者 陶玲 代梨梨 李谷 李荣 李晓莉 于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5-545,共11页
为研究新疆伊犁河谷上游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于2019年6月(丰水期)、9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恰甫其海水库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恰甫... 为研究新疆伊犁河谷上游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于2019年6月(丰水期)、9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恰甫其海水库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恰甫其海共检出浮游动物37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10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主要包括侠盗虫属(Strobilidium sp.)、匣壳虫属(Centropyxis sp.)、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疣毛轮属(Synchaeta sp.)、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共5种;浮游动物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丰度分别为580.40 ind·L^(-1)、152.68 ind·L^(-1)、137.01 ind·L^(-1),生物量分别为0.550 mg·L^(-1)、0.018 mg·L^(-1)、0.007 mg·L^(-1),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丰水期。(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H′)和Margalef指数(D)在丰水期呈现由库尾向坝前增高的趋势,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以库中最高,H′和D均值分别为1.19和0.82。(3)RDA结果表明,水温(WT)、化学需氧量(CODMn)和营养盐浓度如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氨态氮(NH_(4)^(+)-N)、正磷酸盐(PO^(3-)_(4)-P)等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恰甫其海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可以作为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分布特征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冗余分析 恰甫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联合生物制剂对白洋淀沟壕水体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莉 代梨梨 +2 位作者 陶玲 彭亮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研究于2019年7-10月采用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方法对白洋淀沟壕水体进行了修复,测定并比较了修复前后水体理化指标和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修复技术可以减... 本研究于2019年7-10月采用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方法对白洋淀沟壕水体进行了修复,测定并比较了修复前后水体理化指标和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修复技术可以减小水体表层和底层间的pH、水温、DO差异,并增加水体pH、透明度、底层溶解氧。8月份开始,试验区氮磷相关指标值均低于对照区(除NO_(3)^(-)-N外),COD_(Mn)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从各采样点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藻类8门108属169种。种类组成最多的是绿藻门,共41属66种,其次是硅藻门,23属45种,再次足蓝藻门,28属32种,试验区和对照区藻类物种组成无显著差异。试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10^(6)~25.85×10^(6) cells/L和13.54×10^(6)~50.33×10^(6)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10~66.40 mg/L和28.60~177.20 mg/L,对照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试验区则在9月份,9-10月份,试验区的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区。7-9月份,绿藻门、蓝藻门和隐藻门的贡献率>90%,9-10月份硅藻门的比率逐渐升高,试验区硅藻门占比最高达22.92%,显著高于对照区;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试验区高于对照区。伪鱼腥藻属和拟柱孢藻属、隐藻属和蓝隐藻属等陆续成为水体中的优势藻种,其中伪鱼腥藻一直是水体中的优势种。结果表明该水体修复方法对试验区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曝气 硅藻促生 微生物菌剂 白洋淀 浮游植物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养结合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玲 李晓莉 +3 位作者 宋超峰 彭亮 代梨梨 李谷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4-37,共4页
采用小试测坑试验研究了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营养物质在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 L.)两种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中的消减和循环利用效果。结果显示,表面流运行方式下,两种植物种植测坑出水中溶解氧均显著升高... 采用小试测坑试验研究了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营养物质在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 L.)两种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中的消减和循环利用效果。结果显示,表面流运行方式下,两种植物种植测坑出水中溶解氧均显著升高且水温显著降低;两种植物种植测坑对养殖尾水中NO_2^--N、NH_4^+-N、总氮、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去除率分别达到11.30%~26.27%、8.30%~26.60%、1.87%~20.60%、10.79%~19.70%和23.00%~30.65%,且随着水力负荷增加,莲藕和茭白种植测坑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均显著降低。利用莲藕和茭白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循环利用,使池塘养殖尾水中的养分和水分得到双重循环利用,是降低水产养殖污染排放和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水生植物 物质循环利用 种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白洋淀沟壕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14
作者 彭亮 代梨梨 +2 位作者 陶玲 李晓莉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101,共11页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 菌藻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卓 李晓莉 +3 位作者 陶玲 彭亮 代梨梨 李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70-1677,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该研究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不同初始密度比(1∶10、1∶1、10∶1),研究不同条件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该研究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不同初始密度比(1∶10、1∶1、10∶1),研究不同条件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条件下,随温度升高,舟形藻细胞密度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大藻细胞密度为3.883×10^5个/mL;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5℃达到最大值(4.813×10^6个/mL)。(2)混合培养条件下,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者生长均产生影响,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随舟形藻初始密度增大而增强,温度25℃、初始密度比10∶1处理条件下,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作用最为明显。(3)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推断,高温(30~35℃)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占有优势;低温(10~20℃)条件、初始密度比为1∶10的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稳定共存;初始密度比为1∶1和10∶1时舟形藻占有优势,且在舟形藻最适生长条件(25℃)下两者不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形藻 铜绿微囊藻 温度 初始密度比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种养系统水稻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郝柳柳 代梨梨 +4 位作者 彭亮 陈思媛 陶玲 李谷 张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01-2913,共13页
为了探明稻虾种养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转化规律和潜在机制,基于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水稻单作(MR)和稻虾种养(CR)两种模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 为了探明稻虾种养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转化规律和潜在机制,基于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水稻单作(MR)和稻虾种养(CR)两种模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比MR模式,CR模式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际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P<0.05)显著升高,抽穗期、成熟期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以及分蘖期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增加,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CR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与MR模式存在明显差异。CR模式抽穗期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以及分蘖期和抽穗期unclassified_Steroi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较MR模式分别显著增加了93.53%、120.85%和389.79%。代谢通路分析表明,CR模式水稻分蘖期原核生物的碳固定途径、甲烷代谢等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R模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根际各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POC可能是影响稻虾系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模式 水稻生育期 根际有机碳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设计及启动运行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瑞萌 陶玲 +4 位作者 李晓莉 彭亮 代梨梨 姚雁鸿 李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66-275,共10页
该文通过构建一组由前置池、上行流Ⅰ区、上行流Ⅱ区组成的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研究了该湿地系统在启动运行阶段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API酶活性测定方法监测了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结果表明... 该文通过构建一组由前置池、上行流Ⅰ区、上行流Ⅱ区组成的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研究了该湿地系统在启动运行阶段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API酶活性测定方法监测了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8 m^(3)/(m^(2)·d)运行条件下,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和Chl a的去除率分别为33.07%~51.55%、40.12%~72.58%、32.04%~56.98%和38.40%~78.40%;湿地植物根系、根区基质和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可检测到15种与氮、磷和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胞外酶,而且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酶综合指数随运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植物根系和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60 d基本形成并达到稳定,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80 d还未达到稳定;根系表面、根区基质生物膜的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指数和综合酶指数均显著大于非根区,但根系表面与根区基质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湿地 净化效果 根系 生物膜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养草鱼池塘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承情 代梨梨 +4 位作者 宋超峰 彭亮 李晓莉 陶玲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86,共8页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环境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本研究以荆州地区风生水起生态农场的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养殖区的典型的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利用AOA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通用引物(amoAF/...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环境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本研究以荆州地区风生水起生态农场的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养殖区的典型的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利用AOA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通用引物(amoAF/amoAR)扩增amoA基因,构建amoA基因克隆文库。从每个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比对,利用MEGA和MOTHUR软件构建amoA基因系统发育树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分析。结果显示:主养草鱼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AOA存在着差异,且沉积物中AOA种类数和多样性都更为丰富。从三个采样区域的沉积物和水体共325个AOA amoA基因阳性克隆中得到24个OTU(基于3%差异度),其中水体克隆文库中得到13个OTU,沉积物克隆文库中得到18个OTU。OTU01、OTU02、OTU05、OTU07、OTU11、OTU13、OTU16是沉积物和水体中共有的OTU,并且OTU01、OTU02是养殖池塘中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克隆子的47.38%和21.8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OA主要隶属于Nitrososphaera sister group、Nitrososphaera cluster、Nitrosopumilus cluster,并且OTU01、OTU02均属于Nitrososphaera sister group。主养草鱼池塘沉积物和水体中的AOA存在差异,且在沉积物中更为丰富,主要类群为Nitrososphaera si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养殖池塘 沉积物 水体 氨氧化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养池塘水中胞外酶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19
作者 苟青 陶玲 +4 位作者 李晓莉 宋超峰 彭亮 代梨梨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4,共8页
采用荧光模拟底物法监测了精养池塘水中碱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脂肪酶(LIP)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胞外酶活性在不同粒径生物上的分布,并探讨了池塘水中酶活性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采用荧光模拟底物法监测了精养池塘水中碱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脂肪酶(LIP)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胞外酶活性在不同粒径生物上的分布,并探讨了池塘水中酶活性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草鱼池塘水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0.18~1.63μmol/(L·h),亮氨酸氨肽酶活性范围为0.28~1.66μmol/(L·h),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96~3.49μmol/(L·h),脂肪酶活性范围为1.48~2.68μmol/(L·h)。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中胞外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月份动态变化。4种典型胞外酶在池塘水中不同粒径生物上的酶活性分布不同。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主要来源是>3μm粒径的浮游生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来源为<0.22μm粒径的游离态,脂肪酶活性主要来源于<0.22μm的游离态和>3μm粒径浮游生物。养殖池塘水中β-葡萄糖酶活性与NH_4^+-N、TN、TP、IP、COD_(mn)、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酶活性与D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与NH_4^+-N、NO-2-N、TN、TP、IP、COD_(mn)、Chl.a呈显著正相关,与T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DO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活性 池塘 季节变化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bacterioplankton in Donghu Lake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翔 颜庆云 +1 位作者 余育和 代梨梨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54-564,共11页
Bacterioplankton play key rol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n organic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bacterial subgroups are generally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and this is attribu... Bacterioplankton play key rol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n organic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bacterial subgroups are generally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and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in aquatic ecosystem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eight phylogenetic subgroups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Cyanobacteria, Firmicutes, Planctomycetes, alpha-, beta-, and gamma-Proteobacteria) derived from Donghu Lak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CR-DGGE fingerprinting, to explore their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tinobacteria and beta-Proteobacteria were the two largest bacterial subgroups detected. These two groups and Bacteroidetes showed clear seasonal patterns in composition of the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bacterioplankton subgroups in Donghu Lak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rief, the total nitrogen wa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regulating all the bacterioplankton except for Actinobacteria. However, total phosphorus, another important eutrophication factor, contributed to the two largest bacterial groups (Actinobacteria and beta-Proteobacteria), as well as to the Cyan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Therefore, the responses of bacterioplankton subgroup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different, and thi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imctions of different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OPLANKTON PCR-DGGE group-specific prime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