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中国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素玲 李锦翔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78,81,共3页
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公安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尚有差距,为此,切实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教育的绝对领导。加强人才培养规划和顶层设计,把习近平新... 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公安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尚有差距,为此,切实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教育的绝对领导。加强人才培养规划和顶层设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警察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员业务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员的忠诚意识、法治意识、廉洁意识,为公安队伍输送高素质的公安人才。不容忽视的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还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法律基础薄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院校人才的培养质效。分析公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展开研究,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公安院校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极轨卫星微波温度计资料实时区域同化系统
2
作者 希爽 于天雷 +2 位作者 任素玲 张里阳 唐世浩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3期86-91,共6页
基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WRFDA同化系统,实现多源极轨卫星微波温度计资料实时区域同化,并对同化产品进行评估和应用。2018年同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质量控制和偏差订正,AMSU-A资料第5~9通道亮温观测增量O-B(观测值O和背景场的正演辐... 基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WRFDA同化系统,实现多源极轨卫星微波温度计资料实时区域同化,并对同化产品进行评估和应用。2018年同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质量控制和偏差订正,AMSU-A资料第5~9通道亮温观测增量O-B(观测值O和背景场的正演辐射模拟值B的差值)的标准差有效降低,同化后各通道亮温分析残差O-A(观测值O和分析场的正演辐射模拟值A的差值)的标准差有效降低。同化预报产品被应用在暴雨强对流个例和台风个例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同化 区域数值天气预报 极轨气象卫星 卫星微波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地区FY-3D/VASS温湿度廓线检验
3
作者 杨冰韵 任素玲 +2 位作者 毛冬艳 覃丹宇 廖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3-1056,共14页
利用2020—2021年探空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FY-3D大气垂直探测系统(VASS)温湿度廓线在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地区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ERA5数据相比,FY-3D/VASS温度在盆地和高原地区不同季节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631~0.500℃和-2.23... 利用2020—2021年探空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FY-3D大气垂直探测系统(VASS)温湿度廓线在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地区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ERA5数据相比,FY-3D/VASS温度在盆地和高原地区不同季节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631~0.500℃和-2.230~-1.23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117~3.222℃和3.077~3.460℃,高原比盆地地区大,在垂直高度上,盆地地区的精度在800~700 hPa较低,高原地区的精度随高度的减小逐渐降低;FY-3D/VASS比湿呈现一致的负偏差,平均偏差在盆地和高原地区分别为-0.775~-0.525 g·kg^(-1)和-1.096~-0.347 g·kg^(-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51~2.367 g·kg^(-1)和0.696~1.991 g·kg^(-1),在700~600 hPa的精度较低;通过将两组检验的平均偏差相加,间接建立FY-3D/VASS基于探空温湿度数据的检验结果,其中FY-3D/VASS温度在盆地地区的平均偏差较小,高原地区平均偏低2.440℃左右,比湿在盆地和高原地区平均偏低0.612 g·kg^(-1)左右。上述结果可提升FY-3D/VASS温湿度反演产品在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VASS 温湿度廓线 四川盆地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任素玲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互作用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卫星的青藏高原低涡识别 被引量:8
5
作者 任素玲 方翔 +2 位作者 卢乃锰 刘清华 李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9,共15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藏高原西部,在有探空站的青藏高原东部(90°E以东),卫星识别低涡高值区和年鉴数据吻合,冬半年,卫星识别低涡活动明显高于年鉴,主要为青藏高原西部低涡活动引起,逐年及2008年低涡路径对比也显示,有探空站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可信性;2015年青藏高原中西部新增3个探空站,年鉴中90°E以西低涡约占全年低涡总数量的22%,该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一致性较高,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高原中西部的可信性。因此,卫星识别低涡与年鉴低涡在有探空站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对年鉴中青藏高原东部低涡源地进行追踪,又可识别青藏高原中西部尤其是活跃于冬半年的低涡,是青藏高原年鉴低涡数据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卫星云图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频率 低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水汽通道探测所揭示的高空流场在南亚高压东侧强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任素玲 蒋建莹 许健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7-705,共9页
气候平均显示,我国中东部有一类降水和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逐年资料显示,我国中东部区域平均降水出现在南亚高压脊线的东北侧,在南亚高压东侧脊线北推的过程中呈现两周左右的南北振荡。卫星水汽图可以表征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运动信息... 气候平均显示,我国中东部有一类降水和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逐年资料显示,我国中东部区域平均降水出现在南亚高压脊线的东北侧,在南亚高压东侧脊线北推的过程中呈现两周左右的南北振荡。卫星水汽图可以表征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运动信息,水汽图像和云导风叠加能够很好描述对流层高层反气旋中心和脊线位置,并且能够追踪对夏季降水非常重要的中高纬度下沉干冷空气活动。中高纬度水汽图上南压的小尺度暗区一般具有正位涡异常,它向雨带的推进可以造成持续降水期间雨量的迅速增强。与南亚高压相关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两个区域,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西南侧,另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北侧,在这两个区域由于气流的发散特征,高层辐散清楚。南亚高压的北侧为副热带西风气流,当西风急流强盛时,高压东北侧的高空为强辐散区,对我国夏季强降水起重要作用。南亚高压的推进和撤退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时间跨度从5月初持续到10月初,因此,针对夏季淮河流域强降水卫星水汽图像特征得出的结论在春秋某些天气过程中也同样具有适用性,并且在比较偏北的西北、华北等地夏季也同样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南亚高压位置和形态影响我国降水落区和强度的同时,强降水造成的潜热释放也对南亚高压的非对称不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水汽图 云导风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任素玲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7-849,共13页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a中共有29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爆发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风暴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反演产品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标 被引量:2
8
作者 任素玲 李云 +1 位作者 方翔 蒋建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夏季风爆发伴随着风场和大气温湿度的急剧变化,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反演的云导风(AMV)和黑体亮温(TBB)产品可从大气动力和热力两个方面对夏季风活动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气象卫星AMV和TBB资料综合分析,选择南海夏季风监测区域为110~120°... 夏季风爆发伴随着风场和大气温湿度的急剧变化,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反演的云导风(AMV)和黑体亮温(TBB)产品可从大气动力和热力两个方面对夏季风活动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气象卫星AMV和TBB资料综合分析,选择南海夏季风监测区域为110~120°E,10~20°N。夏季风爆发期间,对流层高层(150~300 hPa高度层范围)云导风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风云气象卫星区域日平均TBB下降至280 K以下,综合利用AMV和TBB双指标可更好描述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特征。定义气象卫星监测南海夏季风爆发判别方法为:4月15日以后,AMV和TBB指标同时稳定大于临界值,其中,AMV指标稳定是指持续10天且中断不超过5天,TBB指标稳定是指维持5天。该判别方法可为南海夏季风业务服务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云导风 黑体亮温 夏季风爆发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热加热对华北及其周边对流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任素玲 赵玮 +2 位作者 王建林 李云 史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7-610,共14页
利用2006~2017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及周边5~8月对流活动和地面感热加热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华北及周边白天平均感热加热和地形关系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华北北部和华北西部山区感热加热较强,最强感热加... 利用2006~2017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及周边5~8月对流活动和地面感热加热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华北及周边白天平均感热加热和地形关系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华北北部和华北西部山区感热加热较强,最强感热加热出现在5月和6月,7月和8月明显减弱。和感热加热强度相对应,对流活动频率较高的月份同样出现在5月和6月,其中5月以弱对流为主,6月华北中北部强对流最活跃,另外,环渤海区域6~7月强对流相对频繁。5~8月日平均感热加热和对流频率趋势呈现一致的减弱对应关系。上午,感热加热引起河北西部和北部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气流,700 hPa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温,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中层,东侧的平原地区出现补偿下沉运动,升温和上升运动触发对流,在有利条件下发展东移。不同月份和区域对流频率日变化呈现明显差异,6月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8月最弱,山区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东部渤海及周边对流频率日变化较小。对流频率的月平均分布和日变化均表现出和地形相关的感热加热差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卫星 华北地形 感热加热通量 对流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导风和TBB在监测南海夏季风爆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素玲 方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利用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的可见光图像、水汽导风(AMV)、云顶亮温(TBB)和射出长波辐射(OLR)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6--2011年南海及附近区域的对流活动和风场分布,选取110~120°E,5.20°N作为气象卫星监测南海夏季风活动... 利用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的可见光图像、水汽导风(AMV)、云顶亮温(TBB)和射出长波辐射(OLR)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6--2011年南海及附近区域的对流活动和风场分布,选取110~120°E,5.20°N作为气象卫星监测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区域。分析表明,近6年间,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多数年份的对流首先在孟加拉湾东南部以及中南半岛南部生成,然后向西和向东扩展,少数年份的对流首先在南海区域活跃;多数年份南海夏季风首先在南海南部爆发,少数年份首先在南海北部爆发。通过对比分析,南海夏季风区域平均TBB〈273K和OLR〈230W/m^2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是TBB〈273K滞后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南海夏季风活动期间出现多次TBB高值,经向平均TBB更能显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特征。南海夏季风区域平均的对流层中高层风场(AMV)由西风转为东风能较好地描述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特征,其转为东风的时间和气候中心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较吻合。这为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南海夏季风活动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云图特征 云顶亮温 水汽通道导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白天对流风暴和闪电产品在华北强雷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任素玲 赵玮 +1 位作者 曹冬杰 刘瑞霞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1期33-46,共14页
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观测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在天气特别是对流性天气监测和预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利用FY-4A气象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仪(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AGRI)和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 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观测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在天气特别是对流性天气监测和预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利用FY-4A气象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仪(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AGRI)和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LMI)数据开展研究,分析了反演产品在强雷暴天气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扫描辐射成像仪多通道组合白天对流风暴红-绿-蓝(red-green-blue,RGB)合成产品可以突出具有强上升气流的对流性雷暴云,较单通道及多通道可见光合成产品具有监测优势;闪电成像仪产品较地面闪电探测闪电产品能够探测到更多的闪电,对新生对流和较弱对流产生的闪电监测具有优势;在华北和黄淮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中,白天对流风暴RGB合成产品能够监测云系发展的过程,卫星监测闪电活动频数和冰雹活动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仪 FY-4A闪电成像仪 RGB白天对流风暴 冰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数据在2021年1月6—8日寒潮监测中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宁 任素玲 覃丹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74,共14页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5日08:00从贝加尔湖南部向东、向南加强发展,8日20:00减弱;对比FY-4A/GIIRS与ERA5850 hPa 24 h变温数据发现:两种数据反映的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东移南下特征和正负变温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4A/GIIRS 850 hPa 24 h负变温中心和0℃等变温线的位置与ERA5数据接近,FY-4A/GIIRS 850 hPa 24 h变温中心值强度略大于ERA5。水汽图像暗区变暗附近的高层位涡的增加激发高层气旋性环流后侧下沉运动增强,干空气下沉造成了地面高压增强;500 hPa冷涡中心附近绝对涡度增加是引起冷空气增强的原因之一;冷空气急剧增强时段,中低层位涡的加大引起地面冷空气堆积,寒潮增强。FY-4A/GIIRS温度产品反映的冷空气移动特征与位涡理论对冷空气增强原因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应用FY-4A/GIIRS温度产品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寒潮冷空气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水汽图像 GIIRS温度廓线 位涡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被引量:25
13
作者 吴国雄 段安民 +7 位作者 刘屹岷 颜京辉 刘伯奇 任素玲 张亚妮 王同美 梁潇云 关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亚高压 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 孟加拉湾春季暖池 季风爆发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北大西洋风暴“尤尼斯”生成和发展特征
14
作者 任素玲 毛冬艳 +2 位作者 蒋建莹 杨冰韵 牛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动期间,北半球高纬度西半球偏冷、东半球偏暖,极涡偏向北美大陆,北美极区附近平均气温偏低。“尤尼斯”的生成和北美极区附近极涡分裂南下的冷空气沿着西风带东传有关。爆发性发展期间,海平面气压下降率约40 hPa/(24 h),远超爆发性发展指标(24 hPa/(24 h)),且出现在海温正距平区。格陵兰岛南部气旋提供的极区冷空气对爆发性发展尤为重要,该冷空气在北大西洋洋面形成强西北风转偏西风,表现为排列整齐的大范围细胞状积云一直延伸至风暴中心附近,卫星水汽图像上表现为快速增强的干侵入特征,并伴有高位涡异常。发展至最强阶段,高位涡向下伸展,400 hPa最强高位涡区位于风暴中心的正上方,500 hPa以下高位涡向东南方向倾斜,并伴随着对流层中、下层强下沉运动,下沉运动为低空风速增强提供了一定的高空能量来源,高位涡侵入的下方也有利于低层气旋式环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气象卫星 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 卫星洋面风 极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晓香 沈合金 +2 位作者 任素玲 周文花 李春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6期236-237,共2页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1mmol/L...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1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1.1mmol/L以下;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清生化肝肾功能指标都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肝肾功能异常例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在COPD急性加重期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有较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胰岛素强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气象卫星在汛期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咸迪 任素玲 +4 位作者 邵佳丽 张元元 张海真 单天蝉 高浩 《卫星应用》 2020年第8期13-18,共6页
一、概述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政府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极端强降水的时间逐年增多,仅2018年日降水量突破历... 一、概述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政府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极端强降水的时间逐年增多,仅2018年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的测站就达到68个,持续和超强的降水带来的山洪、泥石流以及江河湖泊水位上涨等灾害造成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18年突破历史极值的测站达到57个;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虽然呈现逐年减少,但登陆我国的台风比例呈增加趋势,并且超强台风给沿海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年上升,其中2019年“利奇马”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37.2亿元。以上这些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伏汛期间,一般为每年5-10月,其中主汛期为6-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经济损失 主要自然灾害 历史极值 防灾减灾 超强台风 气象灾害 江河湖泊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担保物权竞合时的优先受偿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素玲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48-48,57,共2页
关键词 担保物权 定限物权 优先受偿 抵押权竞合 质权竞合 留置权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卫星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清华 王新 任素玲 《卫星应用》 2020年第2期25-28,共4页
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能够对沙尘天气进行实时、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全天候动态监测。结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自动监测产品(包含沙尘定量参数),可采用图像目视解译和多光谱综合分析方法进行沙尘天气监测。本文利用风云四号气象卫... 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能够对沙尘天气进行实时、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全天候动态监测。结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自动监测产品(包含沙尘定量参数),可采用图像目视解译和多光谱综合分析方法进行沙尘天气监测。本文利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数据进行了2019年春季(3-5月)沙尘天气卫星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2019年春季南疆盆地的沙尘影响频次比2018年低,2019年春季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沙尘发生频次比2018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卫星 沙尘天气卫星监测 沙尘影响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的变革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素玲 孟非梦 《医学信息》 2011年第14期4467-4468,共2页
网络环境是一种以计算机和通信网为依托、以数字状态的比特流为存在方式的电子化环境。它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取自由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医学图书馆 信息传递 信息资源 通信网 计算机 电子化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信息应为医疗科研提供全方位服务
20
作者 任素玲 孟非梦 《医学信息》 2012年第10期3-4,共2页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与物资、能源一起被称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一种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特殊资源。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信息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与物资、能源一起被称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一种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特殊资源。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信息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信息 全方位服务 医疗科研 社会经济发展 信息网络化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医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