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赖或分离: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乔亚兰 温芳芳 +3 位作者 佐斌 柯文琳 宋仕婕 王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 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群体认同、动机意图、群际威胁和资源竞争。进行实证研究更精准地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二者关系上的作用,采用多样社会认知范式和策略操纵结合的方法厘清二者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关系 内群体偏爱 外群体贬损 群体认同 群体威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祝婷 李凌智 +3 位作者 温芳芳 佐斌 鞠一琰 龙佳慧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49,共10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 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群际敌意与偏见和减少亲社会行为等消极效应。对不同群体的感知相似性和形成共同内群体的动机等个体心理属性、群体规模和群体地位等群体属性、不同情境类型以及再分类方式会对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产生影响。检验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出现矛盾的原因、探索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并结合现实背景考虑群体身份变换性在再分类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再分类 群际关系 积极效应 消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被引量:91
3
作者 佐斌 张阳阳 +1 位作者 赵菊 王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 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能力,竞争性群体被刻板为缺乏热情;(4)刻板印象中存在参照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抑。在比较和评价SCM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热情 能力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如其食: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及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佐斌 戴月娥 +3 位作者 温芳芳 高佳 谢志杰 何赛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72,共14页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性别文化意义。两个研究分别探索了外显与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研究1采用提名法、自我报告法和语义启动范式检验外显和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结果表明被试均持...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性别文化意义。两个研究分别探索了外显与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研究1采用提名法、自我报告法和语义启动范式检验外显和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结果表明被试均持“男性偏好男性化食物,女性偏好女性化食物”的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女性被试持有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研究2采用情境实验法和内隐关系评估程序进一步测量被试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目标人物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评价,结果发现人们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男性在热情维度的内隐评价更加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语义启动范式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 热情−能力 人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4
5
作者 佐斌 马红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文章在分析网络游戏成瘾标准及其症状的基础上,对十省市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我国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参与程度、成瘾比例、游戏时间、上网场所及占课余生活比例等多项数... 文章在分析网络游戏成瘾标准及其症状的基础上,对十省市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我国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参与程度、成瘾比例、游戏时间、上网场所及占课余生活比例等多项数据。我国青少年中有79.3%玩过网络游戏,成瘾比例为3.2%。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网络游戏本身吸引力,以及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与管理、社会监管等方面都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游戏成瘾 青少年 行为特点 心理需求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佐斌 刘晅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3,共7页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考察了120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于男性以及男性本身持有的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而...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考察了120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于男性以及男性本身持有的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而对于女性及女性持有的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所不同。用IAT和SEB这两种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 IAT SEB 认知习惯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印象及其信息来源 被引量:10
7
作者 佐斌 陈晶 周少慧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总体印象 ,他们关于中国人形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及年龄、学校、性别对儿童作评价的影响。方法 :抽取 383名 5~ 12岁儿童为本研究被试 ,每位被试接受结构性个别访谈或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儿... 目的 :探讨中国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总体印象 ,他们关于中国人形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及年龄、学校、性别对儿童作评价的影响。方法 :抽取 383名 5~ 12岁儿童为本研究被试 ,每位被试接受结构性个别访谈或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儿童认为中国人是快乐的、整洁的、爱和平的、聪明的、勤劳的、善良的和讨人喜欢的 ,但是儿童的中国人印象有一定的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 ,正面积极评价的程度总体上有所下降 ;儿童关于中国人的主要信息来源依次是电视、报纸、书刊和漫画、父母、朋友和同学、老师、收音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 ;不同学校的小学儿童对于中国人的印象具有一致性 ,儿童对中国人印象的评价没有性别差异。结论 :中国城市儿童对“中国人”持有积极的印象 ,并对中国人表现出认同和偏爱。大众传媒是儿童关于中国人印象的主要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儿童 中国人印象 信息来源 社会认知 年龄 学校 性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70
8
作者 佐斌 秦向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76,共9页
借鉴国外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 借鉴国外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可能的特征,并尝试用社会认同理论观点来阐释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 心理结构 发展阶段 社会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 被引量:21
9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朱晓芳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7年第3期231-236,共6页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和外显年龄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身体特征、个人表达和认知能力等3个方面对老年人都普遍存在明显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在外显测量中,对年轻人和...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和外显年龄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身体特征、个人表达和认知能力等3个方面对老年人都普遍存在明显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在外显测量中,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和外显的年龄刻板印象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可以用不同的记忆系统理论和联结-命题评价(APE)模型来解释内隐和外显测量不一致现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中测得的年龄刻板印象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量 外显测量 老年人 年轻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被引量:34
10
作者 佐斌 代涛涛 +1 位作者 温芳芳 索玉贤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9-1023,共5页
社会认知的内容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个与热情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或智力性特质有关,称之为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关于"大二"模型的理论有进化心理学、本体论和功能性三种解释。目前,"大二"... 社会认知的内容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个与热情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或智力性特质有关,称之为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关于"大二"模型的理论有进化心理学、本体论和功能性三种解释。目前,"大二"模型的理论焦点集中在模型的文化普适性检验、两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维度的权重和偏好问题上。今后可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围绕着三大焦点问题和两维度的具身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大二”模型 热情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1
作者 佐斌 代涛涛 +1 位作者 温芳芳 滕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7-1474,共8页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关系,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受到知觉者自身因素、知觉对象的...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关系,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受到知觉者自身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确是学者们对其关系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热情与能力的内部机制,进行跨文化的检验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关系的影响因素,建构热情与能力的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情 能力 晕轮效应 补偿效应 影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佐斌 刘晨 +2 位作者 温芳芳 谭潇 谢志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7-399,共13页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化名字 印象评价 热情 能力 人际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对“热情优先效应”的影响——基于同伴提名法的检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1 位作者 杨珂 谭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4-1390,共7页
本研究同时从热情和能力维度独立和互依视角,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社交与工作导向情境对"热情优先效应"的增强与削弱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导向情境下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优先效应";(2)工作导向情境对能力的突显效应与... 本研究同时从热情和能力维度独立和互依视角,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社交与工作导向情境对"热情优先效应"的增强与削弱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导向情境下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优先效应";(2)工作导向情境对能力的突显效应与"热情优先效应"的表现相反:在热情与能力独立视角下,情境的削弱效应使得"热情优先效应"无法表现;而在热情与能力互依视角下,"热情优先效应"则强于情境对其的削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情优先效应 社交导向情境 工作导向情境 同伴提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际评价中热情与能力关系的情境演变:评价意图与结果的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1 位作者 吴漾 代涛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80-1196,共17页
情境影响社会认知,在群际评价时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的关系如何随着情境而变化?本文采用"遥远星球范式"对此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分别基于热情和能力的单维和双维信息呈现视角,检验竞争与合作两种情境下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对群体... 情境影响社会认知,在群际评价时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的关系如何随着情境而变化?本文采用"遥远星球范式"对此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分别基于热情和能力的单维和双维信息呈现视角,检验竞争与合作两种情境下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对群体热情与能力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对外群体的热情和能力感知中,由热情维度推断能力时两者存在正向关系;由能力维度推断热情时则存在负向关系。(2)评价意图对外群体成员热情和能力评价的影响与具体情境无关。人们对外群体成员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在得知互动意图时均呈现"趋中"平衡的趋势。(3)成败结果对外群体成员热情和能力评价的影响受到情境的制约。竞争情境中热情和能力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反向演变趋势,而合作情境中热情和能力表现出"同消同长"的同向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内容 热情 能力 情境演变 成败 群际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类的特性、维度及心理效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1 位作者 宋静静 代涛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社会分类是个体基于共享相似性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别的一种主观心理过程,具有自动化、灵活性和潜在模糊性等特性。社会分类的维度既包括性别、年龄和种族等自然线索,也包括语言、职业和社会身份等重要社会线索。在社会分类过程中,不同维... 社会分类是个体基于共享相似性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别的一种主观心理过程,具有自动化、灵活性和潜在模糊性等特性。社会分类的维度既包括性别、年龄和种族等自然线索,也包括语言、职业和社会身份等重要社会线索。在社会分类过程中,不同维度往往具有相对重要性,表现为优势维度效应;不同维度相互之间也会发生作用,产生交叉分类效应,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交叉分类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从分类主体、分类目标、分类情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角度探讨社会分类的心理加工机制,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社会分类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类 心理特性 线索维度 优势维度效应 交叉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被引量:64
16
作者 佐斌 谭亚莉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2年第4期24-27,46,共5页
本研究使用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和学习动机量表对初中生进行测量 ,并对测量结果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 ,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 ;学习动机与学... 本研究使用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和学习动机量表对初中生进行测量 ,并对测量结果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 ,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学业自我效能 学习动机 学业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群际歧视探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8,191,192,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武汉人、湖北人的群际歧视现象受到社会关注。疫情时期的群际歧视主要表现为语言轻蔑、过度回避、扩散信息、标签污名和粗暴对待;原因是地域歧视和疾病歧视叠加下个人心理因素与社会群体规范因素的共同影响。消除...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武汉人、湖北人的群际歧视现象受到社会关注。疫情时期的群际歧视主要表现为语言轻蔑、过度回避、扩散信息、标签污名和粗暴对待;原因是地域歧视和疾病歧视叠加下个人心理因素与社会群体规范因素的共同影响。消除群际歧视的心理路径包括增加信息准确性对公众认知进行引导、关注“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与个人身份多重性、调整社会分类线索促发群体交叉分类效应、在社会规范理性中融入人性真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群际关系 群际歧视 社会认同 群体交叉分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佐斌 张陆 叶娜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2期57-61,共5页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 内隐 自动加工 间接测量 内隐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 被引量:12
19
作者 佐斌 张阳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9-242,共4页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增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 文化差异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佐斌 张陆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37-39,30,共4页
目的:探讨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2*2实验设计,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探讨影响机制。结果:高学习目标与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具有交互作用;高学习目标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生... 目的:探讨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2*2实验设计,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探讨影响机制。结果:高学习目标与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具有交互作用;高学习目标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生活满意感的提高和积极情感的产生,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仅在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