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牛姆林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
1
作者 赵芸 江蓝 +6 位作者 李志辉 韦鑫 朱静 何中声 刘金福 郭相亿 张朝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0,共10页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该样地物种组成、径阶结构、高度级结构、物种累积曲线、多度累积曲线以及林分结构特征。【结果】(1)牛姆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BH≥1 cm木本植物共121种,隶属于36科64属,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为米槠、马尾松和细枝柃,重要值均小于0.1,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样地中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41%、23.97%和25.62%。(2)当样地数量小于13时,物种数随样地数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后增加速率下降。(3)牛姆林样地的植物径阶结构与高度级结构相似,均为倒“J”型;优势种米槠和细枝柃的径阶结构为增长型,而优势种马尾松为衰退型。(4)除个体密度,19个样地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值为270.84 t/hm^(2)。【结论】牛姆林样地的物种组成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牛姆林属于增长型森林,林分生产力略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随着森林演替发展,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森林结构 径阶结构 生物量 牛姆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青钱柳光合积累及黄酮合成的影响
2
作者 赵睿智 徐道炜 +4 位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郭相亿 李伟森 张朝鹏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目的】为青钱柳矮化经济林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青钱柳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矮壮素(500、1000、1500、2000 mg/L)、三碘苯甲酸(50、100、150、200 mg/L)、芸苔素内酯(0.05、0.10、0.15、0.20 mg/L)3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设置4... 【目的】为青钱柳矮化经济林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青钱柳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矮壮素(500、1000、1500、2000 mg/L)、三碘苯甲酸(50、100、150、200 mg/L)、芸苔素内酯(0.05、0.10、0.15、0.20 mg/L)3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设置4种质量浓度水平,喷施植株叶面,以清水CK处理为对照,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青钱柳幼苗光合积累和黄酮合成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适合青钱柳幼苗栽培的最优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组合。【结果】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够提高青钱柳幼苗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500 mg/L矮壮素溶液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比CK处理提高了35.5%。但施用矮壮素会抑制青钱柳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三碘苯甲酸溶液的处理效果则相反,叶片可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在50 mg/L三碘苯甲酸溶液处理下达最大,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71.6%和29.1%;叶片可溶性淀粉含量在150 mg/L三碘苯甲酸溶液处理下达最大,比CK处理提高了21.7%。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影响青钱柳幼苗光合与非光合组织生物量的比值,中间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溶液更有利于光合与非光合组织生物量比值的提高。黄酮合成方面,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钱柳黄酮合成的2种关键酶的活性,即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查尔酮合成酶,进而显著提高了青钱柳幼苗叶片的总黄酮含量,100 mg/L三碘苯甲酸处理下叶片总黄酮含量最高,比CK处理提高了34.9%;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查尔酮合成酶的活性分别在1500 mg/L矮壮素溶液处理和0.20 mg/L芸苔素内酯溶液处理下达到最大。【结论】矮壮素、三碘苯甲酸和芸苔素内酯对青钱柳幼苗的光合积累及黄酮合成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大多为促进作用,其中150 mg/L三碘苯甲酸溶液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为500 mg/L矮壮素溶液和0.05 mg/L芸苔素内酯溶液。综合来看,不同质量浓度的三碘苯甲酸处理均对青钱柳光合积累和黄酮合成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更适合应用于青钱柳的矮化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绿素含量 光合积累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洪伟 郑世群 吴承祯 吴则焰 林义君 苏松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提高格氏栲种子萌发率,从不同粒级、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不同种皮处理等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和中粒格氏栲种子的萌发率比小粒种子高;40和50℃处理有利于... 为提高格氏栲种子萌发率,从不同粒级、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不同种皮处理等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和中粒格氏栲种子的萌发率比小粒种子高;40和50℃处理有利于格氏栲种子萌发,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种子萌发;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处理均能促进格氏栲种子萌发,赤霉素质量浓度为10、20和50mg/L时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均高于70%;去除种皮可提高格氏栲种子的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种子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平均发芽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4
作者 何中声 陈佳嘉 +7 位作者 朱静 王紫薇 谷新光 江蓝 陈博 徐道炜 吴则焰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04-3515,共12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900—1500 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夏季与冬季),揭示驱动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海拔1400 m区域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最强,微生物活性最高。冬季表现为海拔900 m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最强,活性最高。(2)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特征的研究表明,夏季与冬季中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是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且夏季碳源利用程度高于冬季。(3)冗余分析表明夏季和冬季戴云山南坡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受土壤环境因子驱动,解释量分别为72.63%和44.12%,均高于地形因子的解释量。(4)土壤温度和全钾含量等因子是驱动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坡向是驱动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海拔和季节变化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平板法 季节变化 海拔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郑世群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窗乔木层中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优多指数Z均高于林下,均匀度指数Js和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灌木层中R、D、H、Js、Z指数均高于林下,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林窗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生态优势种不明显,群落向复杂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林窗与林下乔木层Jaccard相似性系数Cj、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Bray-Curtis指数CN相对较低,Morista-Horn指数CmH较高,林窗对树种更新具有促进作用;灌木层相似性系数Cj、Cs、CN、CmH均较高,物种组成基本一致。根据M.Godron稳定性原理拟合出稳定性模型,林窗和林下乔木层分别为对数模型与二次函数模型,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最佳拟合模型均为对数模型。林窗乔木层植物处于稳定状态,林下乔木层植物不稳定;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植物均处于稳定状态。林窗和林下乔木层树种中以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对格氏栲种群更新产生较大影响。林下乔木层中格氏栲重要值较低,格氏栲更新存在困难,而林窗干扰促进了格氏栲的向上生长和重要值的提升,可有效实现格氏栲种群的更新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物种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林下种子散布及幼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苏松锦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12,共7页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77.13%和74.5%;林窗种子库储量低于林下,种子库中以全食或捡拾种子比例最高,其中种子库储量垂直分布表现为枯落物层(约占2/3)>腐殖质层(0~5 cm)(约占1/3)>心土层(5~10 cm)(小于1%),以格氏栲种子占绝对优势;格氏栲从种子到幼苗的转化率低,林窗中格氏栲完好种子密度与幼苗密度均高于林下。林窗微生境提高了种子散布过程中格氏栲成熟种子的密度和比例,有利于促进格氏栲的幼苗更新,表明林窗在格氏栲种群恢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天然林 林窗 林下 种子散布 幼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格氏栲天然林幼苗竞争强度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洪伟 郑世群 吴承祯 吴则焰 牛杰 林义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0-236,共7页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格氏栲幼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幼苗种内竞争强度随幼苗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毛鳞省藤>矩圆叶鼠刺>木荷>...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格氏栲幼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幼苗种内竞争强度随幼苗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毛鳞省藤>矩圆叶鼠刺>木荷>酸味子>狗骨柴>少叶黄杞>山黄皮>光叶山矾>沿海紫金牛>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赤楠>草珊瑚>格氏栲>丝栗栲>杜茎山。阳生性树种竞争强度强,高度优势明显;阴生性树种或幼苗初期需耐荫的树种竞争强度低,高度低且生长缓慢。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高度服从幂函数分布,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对格氏栲幼苗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格氏栲幼苗初期的种内竞争强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高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弱,种间竞争强度越来越明显,种群呈衰退趋势。格氏栲幼苗高度低于125 cm时应加强对其保护,采取人工抚育措施促进生长,提高格氏栲幼苗存活率;格氏栲幼苗高度达到125 cm后,竞争强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林 幼苗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郑世群 洪伟 吴承祯 徐道炜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 m;林窗边界木存在明显的偏冠现象,仅有5.05%未出现偏冠现象,边界木的偏冠率主要在0.5-0.8之间(70.71%),不同树种间的偏冠率没有显著差异。林窗边界木大部分由发育良好的中、高径级树木组成,与林下相比林窗边界木大部分已过熟,仅存较少小径级的边界木,表明依靠林窗边界木完成林窗更新存在困难,需加强对林窗幼苗和幼树的保护,实现林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边界木 偏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彩婷 郑世群 洪伟 徐道炜 吴承祯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探讨林窗和林下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幼苗幼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析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对象木高度的增加,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少...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探讨林窗和林下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幼苗幼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析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对象木高度的增加,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少。林窗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褐毛石楠(Photinia hirsuta)>黄润楠(Machilus grijsii)>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毛鳞省藤(Calamus thysanolepis)>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elii)>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山黄皮(Clausena dentata)>光叶山矾(Syplocos lancifolia)>沿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木荷(Schima superb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杜茎山(Maesa japonica)。林下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木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狗骨柴>毛鳞省藤>香港新木姜子(Neolitsea cambodiana)>酸味子>沿海紫金牛>山黄皮>光叶山矾>赤楠>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杜茎山>丝栗栲。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竞争主要来自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对格氏栲影响不大,林窗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总体竞争强度大于林下。通过筛选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对象木树高与竞争强度的竞争模型,发现对象木树高与竞争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预测结果表明,在林窗格氏栲幼苗生长初期应加强对其保护,林下格氏栲幼苗高度达到100~150 cm后适当采取创造林窗环境以实现其快速生长,从而有效促进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群的保护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格氏栲天然林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朱德煌 洪伟 郑世群 苏松锦 吴承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4-629,611,共7页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桂北木姜子,其与格氏栲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林窗中的格氏栲与其它物种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低于0.6,林窗微生境的异质性导致格氏栲与其它树种间对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共享趋势,促进了物种间共存。林下的格氏栲与木荷、木荚红豆和短尾越桔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均高于0.6,格氏栲与这些物种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种间竞争较强。格氏栲天然林未来树种组成中,主要由桂北木姜子、木荷、矩圆叶鼠刺与格氏栲等组成的混交群落,整个群落正向物种组成多样化的方向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格氏栲天然林 更新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中声 谷新光 +4 位作者 江蓝 徐道炜 刘金福 李文周 陈文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116,共10页
【目的】探讨土壤细菌群落在戴云山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900~1500 m)分布特征,为理解海拔影响森林土壤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 【目的】探讨土壤细菌群落在戴云山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900~1500 m)分布特征,为理解海拔影响森林土壤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过程。【结果】(1)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呈逐渐递减;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单峰模式;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10%)。(3)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如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CE指数沿海拔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100 m处达到峰值,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4)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优势细菌群落具有明显模块化结构,关键类群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部分属,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关键类群最多。【结论】海拔、坡度、pH值、土壤全氮、水解氮和土壤有效磷是驱动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共现网络分析 海拔梯度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鸟类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杨文晖 付达靓 郑世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8-191,共4页
对栖息于泉州市不同海拔梯度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拔梯度格局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泉州市鸟类α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与"中间膨胀"理论相符合,在... 对栖息于泉州市不同海拔梯度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拔梯度格局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泉州市鸟类α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与"中间膨胀"理论相符合,在500~1 000 m海拔段均最大。在500~1 250 m海拔段和50~500 m海拔段中鸟类β多样性指数较大,表明该海拔段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剧烈,相似性Jaccrad相似性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进一步说明500~1 250 m海拔段和50~500 m海拔段是多样性敏感区域。栖息于不同海拔带的鸟类科属多样性基本随着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500~1 000 m海拔段最大,与α多样性格局一致。研究表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是影响不同海拔段梯度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泉州市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格局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王智苑 郑雯 杨文晖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期69-72,共4页
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指数对泉州市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以及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两栖动物共计32种,隶属2目7科11属;各地区的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德化两栖... 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指数对泉州市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以及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两栖动物共计32种,隶属2目7科11属;各地区的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德化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为27种,其次是永春,为17种,物种数最少的分别是鲤城和石狮,均为3种。其中德化两栖类的F指数达3.54,G指数达2.43,为泉州地区最高,鲤城和石狮的F指数(0.69)和G指数(0.33)均为泉州地区的最低值;聚类分析表明两栖动物在泉州地区的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为泉州市两栖动物保护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多样性 聚类分析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朱建华 蔡元坤 陈红梅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空间格局 序贯抽样 三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森林疗养对福建森林康养的启示
15
作者 黄培森 卓秋萍 +5 位作者 刘菊容 黄朝法 何中声 夏咛 王紫薇 郭永劲 《林业勘察设计》 2024年第3期37-40,56,共5页
森林康养作为新兴产业,对增进公众身心健康、提高森林综合利用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日本森林疗养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健康效益研究系统。梳理和总结日本森林疗养经验,对福建森林康养的... 森林康养作为新兴产业,对增进公众身心健康、提高森林综合利用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日本森林疗养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健康效益研究系统。梳理和总结日本森林疗养经验,对福建森林康养的发展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福建省可以从增强政策支撑、夯实专业基础、打造示范基地、组建专业队伍、成立组织机构、加大理念宣传等方面推进区域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疗养 森林康养 启示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C理念在《树木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中声 陈世品 +2 位作者 郑世群 刘宝 林文俊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99-103,共5页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知识获取渠道与学习模式,成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新途径。通过介绍《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标准与要求,以及其在大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提出《树木学》MOOC课程建设框架与...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知识获取渠道与学习模式,成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新途径。通过介绍《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标准与要求,以及其在大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提出《树木学》MOOC课程建设框架与教学示范体系,旨在为《树木学》教学改革提出依据,提升学生该课程的理论实践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树木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17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杨文晖 付达靓 苏松锦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1,共5页
对泉州市5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农田、居民点、果园和水域鸟类种数分别为158、155、74、76和97种。5种生境类型鸟类地理型区系分布为: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丰富度、α... 对泉州市5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农田、居民点、果园和水域鸟类种数分别为158、155、74、76和97种。5种生境类型鸟类地理型区系分布为: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丰富度、α物种多样性、G-F多样性排列顺序为:森林>农田>水域>果园>居民点。依据β多样性测度,森林与农田相似性最大,水域与其他生境类型相似性最小。根据鸟类多样性聚类分析,可将泉州市5种生境类型鸟类分布区划分为4类,居民点和果园为一类,森林、农田、水域各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生境 物种多样性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18
作者 何中声 谢子扬 +2 位作者 刘金福 徐道炜 郑世群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6-99,共4页
通过将林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林窗干扰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括林窗气象环境、土壤环境、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更新等4个模块。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拓展... 通过将林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林窗干扰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括林窗气象环境、土壤环境、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更新等4个模块。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层次,克服林窗干扰生态学实验教学周期长,生态学过程不易观察的难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林窗从形成,发展,重新郁闭这一重要的森林动态循环过程。通过实验室虚拟仿真加深学生对林窗生态学过程的理解,从而持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林学学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林窗气象环境 土壤环境 物种多样性 森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7
19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2 位作者 何中声 洪伟 张金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673-5682,共10页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明,pH值、全钾、有效磷符合指数模型,全氮符合高斯模型,全磷、水解性氮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符合线状模型;全钾、速效钾、pH、全氮、全磷、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有效变程依次为1806、549、267、130、120、182 m和117 m;从空间结构特征看,pH值、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速效钾具有微弱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全氮、全磷由南向北递增;全钾含量呈环状分布,向南北分别呈递增趋势;pH值由东北到西南递增,呈条带状分布;水解性氮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有效磷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增;速效钾分布较均匀,在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个高值区,从西南到东北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结果为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内插、制图和取样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格氏栲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GIS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43
20
作者 郑洁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蓝亦琦 刘思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293-7303,共11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PLFA 外来植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