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食电离层效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友文 龙其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我国14个电离层站和1988年3月18日日全食期间两个站的垂测仪和偏振仪记录,并综合50年代以来历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证实:1.E层和F_1层光食效应明显,F2层动力学效应显著;2.f_0F_2存在日食日值...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我国14个电离层站和1988年3月18日日全食期间两个站的垂测仪和偏振仪记录,并综合50年代以来历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证实:1.E层和F_1层光食效应明显,F2层动力学效应显著;2.f_0F_2存在日食日值大于、小于或等于控制日值三种典型情况;3.TEC食变曲线有凹陷和不凹陷两种典型情况,甚至出现日食日值大于控制日值的异常现象. 本文对F_2层和外电离层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认为:空间等离子体温度急剧下降和沿场扩散是F_2层和外电离层日食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而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的沿场扩散、“喷泉”效应,热层风和全(环)食带方位是影响位于磁赤道异常区各电离层站日食电离层效应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电离层 效应 等离子体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九九年狮子座强流星雨的无线电观测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友文 马月华 +2 位作者 徐品新 李广宇 赵海斌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1,共5页
1999年我国首次在白天开展了狮子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无线电观测,结合国际流星组织收集的30余个国家光学(目视)流星观测资料,初步证实:1999年狮子座强流星雨发生了比1998年更强的爆发;fbEs异常峰被丢失。同时,不仅对fbEs异常峰的... 1999年我国首次在白天开展了狮子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无线电观测,结合国际流星组织收集的30余个国家光学(目视)流星观测资料,初步证实:1999年狮子座强流星雨发生了比1998年更强的爆发;fbEs异常峰被丢失。同时,不仅对fbEs异常峰的丢失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并且还对人们关心的宇宙尘演化过程作了粗浅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流星雨 强流星雨 fbEs异常峰 宇宙尘 无线电流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十年代狮子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的E_s层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友文 徐品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1期65-71,共7页
利用1960年~1993年狮子座流星雨的34年资料和我国同时期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六十年代狮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我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的重大变化情况,不仅与其母彗星(CometP/Temple-Tuttle)的回归和同期目视及金达流星观测作了比较... 利用1960年~1993年狮子座流星雨的34年资料和我国同时期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六十年代狮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我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的重大变化情况,不仅与其母彗星(CometP/Temple-Tuttle)的回归和同期目视及金达流星观测作了比较,而且还对中纬区f、l和c型Es层的流星维持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流星雨 强流星雨 ES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区长寿命Es层的维持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友文 马月华 +1 位作者 徐品新 赵海斌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7-1051,共5页
首届狮子座强流星雨国际联测期间,我们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狮子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综合观测,并结合近半个世纪的(1957~2003年)狮子座、英仙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等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证实夜间(18:0... 首届狮子座强流星雨国际联测期间,我们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狮子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综合观测,并结合近半个世纪的(1957~2003年)狮子座、英仙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等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证实夜间(18:00~06:00)爆发的强流星雨在其爆发的-92h到102h时段内,在大范围同时观测到fbEs异常峰的存在。下述结论亦得到初步证明:fbEs异常峰出现规律,强流星雨和宇宙尘暴的形成机制。文内还对宇宙尘的演化过程,中纬区Es层金属离子的来源和中纬区长寿命Es层的维持机制作了粗浅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星雨 fbEs 异常峰 宇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食声重波效应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友文 孙宏林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1年第1期93-99,共7页
介绍了 1 997年 3月 9日日食期间 ,首次利用地跨主食带区两侧的电离层台阵 ,食甚前后采用 1 min 1次的同步加密观测的资料。观测证实 :日食期间在主食带区日食确有可能诱发声重波所致的电离层行扰现象 ( TID)。并对其运动学特征作了粗... 介绍了 1 997年 3月 9日日食期间 ,首次利用地跨主食带区两侧的电离层台阵 ,食甚前后采用 1 min 1次的同步加密观测的资料。观测证实 :日食期间在主食带区日食确有可能诱发声重波所致的电离层行扰现象 ( TID)。并对其运动学特征作了粗浅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声重波效应 电离层运行性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英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的Es层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友文 徐品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360-367,共8页
利用1891~1996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百余年资料,1957~1997年中国满洲里等7个电离层站和1991~1996年日本国分寺电离层站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九十年代英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中日两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反常变化情况,不仅与母彗星(com... 利用1891~1996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百余年资料,1957~1997年中国满洲里等7个电离层站和1991~1996年日本国分寺电离层站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九十年代英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中日两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反常变化情况,不仅与母彗星(cometP/Swift-Tuttle)回归,同期目视流星观测,六十年代狮子座强流星雨和八十年代天龙座强流星雨的爆发作了比较,而且还对中纬区f、1和c型Es层的流星维持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仙座流星雨 强流星雨 流星维持机制 ES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代天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的Es层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友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38-42,共5页
本文利用1977~1993年天龙座流星雨的17年资料和中日两国同时期北京,国分寺等8个电离层站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八十年代天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中日两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的反常变化情况,不仅与其母彗星(CometP/Giacobini-Zinner... 本文利用1977~1993年天龙座流星雨的17年资料和中日两国同时期北京,国分寺等8个电离层站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八十年代天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中日两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的反常变化情况,不仅与其母彗星(CometP/Giacobini-Zinner)的回归,同期目视,光学及摄像流星观测和六十年代狮子应强流星雨的爆发作了比较,而且还对中纬区f、l和c型Es层的流星维持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雨 天龙座流星雨 强流星雨 ES层 遮蔽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激励的等离子体效应的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友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0-394,共5页
概述了在中低层大气中下述理论研究结果:高功率微波激励的热致快速电子的激发机制;由于电子温度的升高,电波会被强烈地吸收;随着电子温度的升高,电子浓度亦随之增加。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等离子体效应 热致快速电子 电波吸收 复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日食电离层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友文 龙其利 +1 位作者 李永生 马健敏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0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1987年9月23日环食期间,广州站(纬度23°08′,经度113°21′)和重庆站(纬度29°30′,经度106°25′)同时接收的电离层偏振仪的 TEC 和垂测资料,采用联合换算模式法,粗略地测定了环食期间,广州和重庆地区电离层... 本文利用1987年9月23日环食期间,广州站(纬度23°08′,经度113°21′)和重庆站(纬度29°30′,经度106°25′)同时接收的电离层偏振仪的 TEC 和垂测资料,采用联合换算模式法,粗略地测定了环食期间,广州和重庆地区电离层参数和等效标高等部份结果,证实日食电离层效应显著,作者还对日食电离层效应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电离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东地区一次典型的微粒E层事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友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本文介绍了在1986年2月6日21时12分开始的急始型强磁暴主相期间,我国乌鲁木齐、兰州、北京、长春、满洲里、重庆和海南站观测到微粒E层的情况,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和TEC的观测结果,电离层的各种变化和日本国分寺等5个地面垂测站的月... 本文介绍了在1986年2月6日21时12分开始的急始型强磁暴主相期间,我国乌鲁木齐、兰州、北京、长春、满洲里、重庆和海南站观测到微粒E层的情况,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和TEC的观测结果,电离层的各种变化和日本国分寺等5个地面垂测站的月报表,对1986年2月7日和8日午夜前后在远东地区出现微粒E层事件的概貌和特征作了初步概括和讨论。作者认为,粒子沉降可能是形成此次微粒E层事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E层事件 沉降粒子 电离层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东地区的微粒E层事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友文 顾厚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文给出了1983—1985年磁暴期间,我国乌鲁木齐等七个站及日本国分寺等五个站出现微粒E层的情况;得到了微粒E层的日变化、月变化和纬度变化;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TEC和电离层的变化,对微粒E层出现率作了分析.初步证实:微粒E层的形... 本文给出了1983—1985年磁暴期间,我国乌鲁木齐等七个站及日本国分寺等五个站出现微粒E层的情况;得到了微粒E层的日变化、月变化和纬度变化;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TEC和电离层的变化,对微粒E层出现率作了分析.初步证实:微粒E层的形成和维持与赤道环电流指数(D_(st))负变幅大小密切相关,此外还同宇宙线的FD(Forbush decreases)事件的出现有关.作者认为,沉降粒子可能是低纬地区微粒E层事件的主要粒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 E层 磁暴 沉降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赤道异常区的日食电离层效应
12
作者 何友文 孙宏林 苗卫苏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z1期184-189,共6页
分析了全食带大体位于磁赤道的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期间,地处磁赤道异常区的广州和海南站的日食电离层效应,并结合同期富克、中坜和Okinawa站及有比对意义的环食带大体位于"北驼峰"所在区域,而稍远离磁赤道的1958年4月19日... 分析了全食带大体位于磁赤道的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期间,地处磁赤道异常区的广州和海南站的日食电离层效应,并结合同期富克、中坜和Okinawa站及有比对意义的环食带大体位于"北驼峰"所在区域,而稍远离磁赤道的1958年4月19日环食期间,广州、海南和中坜站日食电离层效应观测结果证实:日食期间,"喷泉"效应所致的"驼峰"有南移和不变两种情况;f0F2总是存在日食日值持续增大,以致有时出现大于控制日值的情况.作者对磁赤道异常区日食电离层效应的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再次肯定:全(环)食带位置是关键因素,它将对空间等离子体温度的下降,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沿场双极扩散和"喷泉"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电离层效应 磁赤道异常区 "喷泉"效应 沿场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年3月特大电离层事件
13
作者 何友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7-17,共11页
给出了1989年3月罕见的超级太阳活动区(NOAA,AR5395)的多次爆发,在远东地区诱发了一系列强烈的、甚至是首次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事件:(1)重庆站以北地区TEC增量达55×10(16)el/m2的突增事件... 给出了1989年3月罕见的超级太阳活动区(NOAA,AR5395)的多次爆发,在远东地区诱发了一系列强烈的、甚至是首次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事件:(1)重庆站以北地区TEC增量达55×10(16)el/m2的突增事件;同期武昌、仑坪和知本等站的TEC负增量达65×10(16)el/m2的突降事件;(2)兰州以南地区的强TID;(3)持续时间较长的Lacuna现象;(4)微粒E层事件等。作者结合同期远东和巴西地区的电离层扰动,多颗卫星探测结果和全球中低纬区极光的出现,对此次电离层事件的部分异常变化及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讨论,并指出东向电场剧增和粒子沉降可能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东向电场 微粒E层事件 TEC突增事件 TEC突降事件 TID Lacuna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九八年狮子座强流星雨
14
作者 何友文 马月华 徐品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4期396-402,共7页
1998年我国首次开展了狮子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无线电观测,结合国际流星组织收集的38个国家的光学(目视)流星观测资料,初步证实:a)1998年狮子座强流星雨发生了爆发;b)无线电流星最大出现率达2500次/小时... 1998年我国首次开展了狮子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无线电观测,结合国际流星组织收集的38个国家的光学(目视)流星观测资料,初步证实:a)1998年狮子座强流星雨发生了爆发;b)无线电流星最大出现率达2500次/小时;c)电离效应显著;d)火流星、无线电流星和fbEs异常峰的峰值时刻差达17~19h。由此推论:a)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发生了3次“爆发”,其爆发的峰值时间分别是:17日9:40;18日3:00~5:00和21:15;b)光学(目视)和无线电流星如约而至。预报基本正确,并未提前。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强流星雨 无线电观测 流星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idiella sp. HEY-1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友文 李江 +2 位作者 王剑锋 饶军 毛慧玲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通过Penidiella sp. HEY-1发酵豆渣可制备产胞外β-葡萄糖苷酶(BGL)。粗酶液经过乙醇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后获得了凝胶电泳均一的BGL。通过SDS-PAGE测得其分子质量为65.5 k... 通过Penidiella sp. HEY-1发酵豆渣可制备产胞外β-葡萄糖苷酶(BGL)。粗酶液经过乙醇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后获得了凝胶电泳均一的BGL。通过SDS-PAGE测得其分子质量为65.5 ku。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70℃,最适pH值为3.0,在70℃以下及pH值2.0-8.0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Mn^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Na+对酶有抑制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底物专一性实验表明,该酶可作用于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PGlu)、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o-NPG)。作用于p-NPGlu和o-NPG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0.434和0.411 mmol/L,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vmax)分别为1.0×10^-3和3.3×10^-4mol/(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分离纯化 SDS-PAGE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ZT元件驱动的电液高速开关阀及其大功率快速驱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陆豪 朱成林 +3 位作者 曾思 黄玉平 周敏 何友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8-121,共4页
针对目前电液高速开关阀脉宽调制频率较低的问题,研制了新型压电元件驱动的电液高速开关阀,并研究了该阀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该阀属于两位三通型锥阀结构的数字阀,样机产品达到了下述性能指标:工作压力P1=10MPa,额定流量qv,n=8 L/min... 针对目前电液高速开关阀脉宽调制频率较低的问题,研制了新型压电元件驱动的电液高速开关阀,并研究了该阀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该阀属于两位三通型锥阀结构的数字阀,样机产品达到了下述性能指标:工作压力P1=10MPa,额定流量qv,n=8 L/min,开启时间ton≈1.2ms,关闭时间toff≈1.7ms。还分析了这种阀的驱动电路及其工作原理,利用电路的暂态分析理论研究了该阀的大功率快速驱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ZT元件 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 快速驱动 电液高速开关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中纬地区的电离层闪烁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友文 龙其利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2期45-51,共7页
本文分析了新乡(35.3°N,113.9°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2.9°N)幅度闪烁资料,并综合Kokubunil(35.7°N,139.5°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 本文分析了新乡(35.3°N,113.9°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2.9°N)幅度闪烁资料,并综合Kokubunil(35.7°N,139.5°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N)、Kashima(35.95°N,140.67°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7°N)和Yamaguchi(34.2°N,131.6°E,印度洋上空MARISAT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1.5°N)站结果,得到了如下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的特征:1.中纬区VHF和L波段电离层闪烁基本上是夜间现象,但夏季正午可出现次极大值;2.闪烁出现率季节变化明显,无论是VHF波段,还是L波段,其出现率均以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季最弱;3.逐年变化显著,夏季夜间,平均闪烁出现率与年平均平滑太阳黑子数(AASSN)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其它时间二者无关;4.夜间强闪烁和秋季午夜前后的弱闪烁,其出现率随Kp指数增加而减小,其它时间,则与Kp指数变化无关;5.夏季夜间强闪烁的平均出现率可能有经度效应,即新乡站强闪烁的夏夜平均出现率高于Kokubunji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观测 东亚中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WM的高速开关阀式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时域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豪 曾思 +2 位作者 朱成林 黄玉平 何友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12,共3页
本文对基于PWM控制方式的高速开关阀式电液伺服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系统的结构框图和工作原理 ;建立了系统的非线性时域仿真模型 ;重点研究了调制频率fp 和阀的开关特性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非线性时域 数字仿真 PWM 高速开关阀 电液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目视资料分析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品新 何友文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5-393,共9页
本文分析了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的一部分中国目视资料。资料启示: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两股不同组成的流星体颗粒的不均匀混合流。按照这种观点进行了以这些目视资料为基础的计算,从而解释了目视观测与雷达观测所得结果之... 本文分析了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的一部分中国目视资料。资料启示: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两股不同组成的流星体颗粒的不均匀混合流。按照这种观点进行了以这些目视资料为基础的计算,从而解释了目视观测与雷达观测所得结果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流星雨 目视观测 流星体 不均匀混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暴群及“暴群”的中低纬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友文 郭世琪 +2 位作者 马锦云 樊甫光 李文栎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4期25-32,共8页
本文介绍了1989年3月一个罕见的强太阳活动区多次暴发引起的强烈电离层“暴群”,结合源耀斑等级、位置、总结了其日面位置自东向西旋转时,电离层暴群形态的规律变化,证实电离层暴扰动强度与耀斑位置有明显的中心子午线效应和东... 本文介绍了1989年3月一个罕见的强太阳活动区多次暴发引起的强烈电离层“暴群”,结合源耀斑等级、位置、总结了其日面位置自东向西旋转时,电离层暴群形态的规律变化,证实电离层暴扰动强度与耀斑位置有明显的中心子午线效应和东西向不对称性,综合115°部分地磁子午台链的北向分量和历史上的2次磁暴和4次电离层暴形态的分析,得到了暴群的中低纬特征,并对“弱扰动槽”的形成机制作了定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磁暴 太阳活动 中低纬 暴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