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屈菲
何敏钘
+6 位作者
彭绮云
龚玉滢
张婉容
罗燕君
关红丽
陈佩顺
刘宗欣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组30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组30例以及tDCS...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组30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组30例以及tDCS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梗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上肢功能训练,通督调神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通督调神针刺结合tDCS组则同时加用针刺和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3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3组都可以促进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督调神针刺结合tDCS组在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方面,高于通督调神针刺组、tD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tDCS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通督调神针刺法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敏钘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2期120-122,共3页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组)及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产前血糖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孕妇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组)及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产前血糖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孕妇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获得的FPG、OGTT 1 h血糖值、OGTT 2 h血糖值以及HbA1c的测定结果,并记录孕32周时超声测得的胎儿腹围,计算其生长速度。对胎儿的HbA1c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两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组的FPG、OGTT 1 h PG、OGTT 2 h PG以及HbA1c的检测值、孕32周时胎儿的腹围、生长速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孕妇的HbA1c水平与胎儿的生长速度成显著正相关(r=0.694,P<0.05)。同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孕妇组,而其巨大儿出生率则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会使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娩出后的巨大儿比例增加,可能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胎儿
生长发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4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何敏
鈃
何丽萍
江丽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11期1814-1816,共3页
目的掌握2014年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订日后伤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首诊诊断为伤害的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2.73%)、...
目的掌握2014年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订日后伤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首诊诊断为伤害的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2.73%)、钝器伤(19.46%)、动物伤(15.53%);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41.71%)为主,其次为咬伤、锐器伤、开放伤(33.19%)和骨折(10.55%);伤害发生地点最常见为家中(39.67%),其次是公路/街道(22.19%),工作和建筑场所(14.34%)。结论广州市番禺区0-14岁和65岁以上居民伤害以跌倒坠落为主。家中伤害和职业伤害占绝大部分。提高监护人对低龄儿童和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防护的意识;完善职业安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及交通安全行为普及化是主要的预防伤害措施。建立教育、公安、疾控、卫生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综合伤害防控体系进行技术支持、质量监督,通过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和群众健康教育,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伤害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探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
4
作者
何敏钘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67-168,共2页
探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20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根据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分组,其中,儿童组有160例,成人组有40例,统计传染性疾病的类型等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统计第二年再次出...
探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20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根据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分组,其中,儿童组有160例,成人组有40例,统计传染性疾病的类型等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统计第二年再次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概率。结果:儿童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80%显著高于成人组20.00%,P<0.05。其中,传染性疾病当中,主要类型是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在第二年年末,经统计,儿童组在治愈后再次发生传染性疾病一共有8名,占5.00%,成人无再出现,占0.00%。结论:传染性疾病发生当中有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的特点,通过采取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大大降低了再次发生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卫生管理部门要根据传染病的具体发病和流行特点,加强弱势群体疾病防控,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加大人口流动和环境卫生管理力度,更好地防控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干预
传染性疾病患者
传染性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环状RNA的表达
被引量:
6
5
作者
明月
何敏钘
+2 位作者
何金花
陈郁梅
陈瑾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623-627,共5页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方法采集2019年1-12月在番禺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体检中心30例慢性HBV携带者的外周静脉...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方法采集2019年1-12月在番禺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体检中心30例慢性HBV携带者的外周静脉抗凝血6 mL,取5对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PBMC中circRNA分子的表达,25对标本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慢性HBV携带组比较,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BMC中共筛选出861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386个基因表达上调,475个基因表达下调。q RT-PCR验证hsa_circ_0001523与hsa_circ_0003763在25对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均在肝衰竭组高表达于HBV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a_circ_0001523与hsa_circ_0003763可结合调控多个miRNA表达。结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以结合调控miRNA,可能为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RNA
PBMC
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
原文传递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行为调查
被引量:
7
6
作者
蔡慕坚
吴淑玲
+3 位作者
黎瑞仪
何敏钘
陈灿生
梁洁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8期1022-1024,共3页
目的掌握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阶段随机抽样,抽取1000名辖区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68.2%,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
目的掌握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阶段随机抽样,抽取1000名辖区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68.2%,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1,P<0.005);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47,P<0.005);所调查慢性病前5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除高血脂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冠心病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外其他没有性别差异;肥胖超重占33.9%,普遍缺乏锻炼。结论慢性病是辖区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危险因素主要是缺乏锻炼、肥胖超重。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加强锻炼和合理饮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
慢性病
患病率
原文传递
题名
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屈菲
何敏钘
彭绮云
龚玉滢
张婉容
罗燕君
关红丽
陈佩顺
刘宗欣
机构
番禺区中心医院
出处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222160)。
文摘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组30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组30例以及tDCS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梗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上肢功能训练,通督调神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通督调神针刺结合tDCS组则同时加用针刺和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3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3组都可以促进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督调神针刺结合tDCS组在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方面,高于通督调神针刺组、tD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tDCS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通督调神针刺法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功能障碍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敏钘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医务科
出处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2期120-122,共3页
文摘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组)及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产前血糖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孕妇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获得的FPG、OGTT 1 h血糖值、OGTT 2 h血糖值以及HbA1c的测定结果,并记录孕32周时超声测得的胎儿腹围,计算其生长速度。对胎儿的HbA1c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两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组的FPG、OGTT 1 h PG、OGTT 2 h PG以及HbA1c的检测值、孕32周时胎儿的腹围、生长速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孕妇的HbA1c水平与胎儿的生长速度成显著正相关(r=0.694,P<0.05)。同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孕妇组,而其巨大儿出生率则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会使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娩出后的巨大儿比例增加,可能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胎儿
生长发育
影响
Key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Fetu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ffect
分类号
R714.25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4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何敏
鈃
何丽萍
江丽文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出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11期1814-1816,共3页
文摘
目的掌握2014年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订日后伤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首诊诊断为伤害的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2.73%)、钝器伤(19.46%)、动物伤(15.53%);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41.71%)为主,其次为咬伤、锐器伤、开放伤(33.19%)和骨折(10.55%);伤害发生地点最常见为家中(39.67%),其次是公路/街道(22.19%),工作和建筑场所(14.34%)。结论广州市番禺区0-14岁和65岁以上居民伤害以跌倒坠落为主。家中伤害和职业伤害占绝大部分。提高监护人对低龄儿童和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防护的意识;完善职业安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及交通安全行为普及化是主要的预防伤害措施。建立教育、公安、疾控、卫生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综合伤害防控体系进行技术支持、质量监督,通过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和群众健康教育,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
医院
伤害
监测
分类号
R1-27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探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
4
作者
何敏钘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67-168,共2页
文摘
探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20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根据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分组,其中,儿童组有160例,成人组有40例,统计传染性疾病的类型等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统计第二年再次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概率。结果:儿童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80%显著高于成人组20.00%,P<0.05。其中,传染性疾病当中,主要类型是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在第二年年末,经统计,儿童组在治愈后再次发生传染性疾病一共有8名,占5.00%,成人无再出现,占0.00%。结论:传染性疾病发生当中有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的特点,通过采取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大大降低了再次发生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卫生管理部门要根据传染病的具体发病和流行特点,加强弱势群体疾病防控,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加大人口流动和环境卫生管理力度,更好地防控传染病。
关键词
治疗干预
传染性疾病患者
传染性
效果
分类号
R183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环状RNA的表达
被引量:
6
5
作者
明月
何敏钘
何金花
陈郁梅
陈瑾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感染科
出处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623-627,共5页
基金
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2018-Z04-10)。
文摘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方法采集2019年1-12月在番禺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体检中心30例慢性HBV携带者的外周静脉抗凝血6 mL,取5对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PBMC中circRNA分子的表达,25对标本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慢性HBV携带组比较,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BMC中共筛选出861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386个基因表达上调,475个基因表达下调。q RT-PCR验证hsa_circ_0001523与hsa_circ_0003763在25对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均在肝衰竭组高表达于HBV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a_circ_0001523与hsa_circ_0003763可结合调控多个miRNA表达。结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以结合调控miRNA,可能为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circRNA
PBMC
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
Keywords
circRNA
PBMC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
分类号
R575.3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题名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行为调查
被引量:
7
6
作者
蔡慕坚
吴淑玲
黎瑞仪
何敏钘
陈灿生
梁洁芳
机构
广东番禺中心医院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出处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8期1022-1024,共3页
基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2008-z-67-1)
文摘
目的掌握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阶段随机抽样,抽取1000名辖区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辖区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68.2%,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1,P<0.005);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47,P<0.005);所调查慢性病前5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除高血脂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冠心病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外其他没有性别差异;肥胖超重占33.9%,普遍缺乏锻炼。结论慢性病是辖区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危险因素主要是缺乏锻炼、肥胖超重。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加强锻炼和合理饮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
慢性病
患病率
Keywords
Aged people i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s
Prevalence rate
分类号
R197.69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屈菲
何敏钘
彭绮云
龚玉滢
张婉容
罗燕君
关红丽
陈佩顺
刘宗欣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何敏钘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4至2016年广州市番禺区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何敏
鈃
何丽萍
江丽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探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
何敏钘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环状RNA的表达
明月
何敏钘
何金花
陈郁梅
陈瑾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
6
原文传递
6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行为调查
蔡慕坚
吴淑玲
黎瑞仪
何敏钘
陈灿生
梁洁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