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中PTPRS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刘歆阳 何梦江 +2 位作者 陈巍峰 李全林 周平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4-933,共10页
目的探讨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S,PTPR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PTPRS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胃癌标本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S,PTPR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PTPRS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胃癌标本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TPR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运用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探索PTPR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运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14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TPRS低表达与不良分化及神经浸润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TPRS低表达是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10对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配qPCR检测,发现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PTPR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胃癌细胞系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的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相比,胃癌细胞系中PTPRS普遍低表达。在SGC7901及HGC27两种细胞系中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TPRS表达干扰的稳转株,qPCR验证干扰效率。CCK-8实验发现,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对PTPRS干扰的胃癌细胞系进行EMT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PTPRS干扰后细胞出现N-cad、ASMA表达增加等表现。结论PTPRS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PRS低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PTPRS) 胃癌 增殖 迁移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手术治疗和内镜切除治疗表浅食管鳞癌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歆阳 何梦江 +3 位作者 陈百胜 李全林 周平红 陈巍峰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T_(is)及T_(1)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手术或内镜治疗后的生存情况,以期为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SEER数据库获取2004年至2012年初次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的病例,均有完整T及N分期信息、无远处转移、预...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T_(is)及T_(1)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手术或内镜治疗后的生存情况,以期为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SEER数据库获取2004年至2012年初次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的病例,均有完整T及N分期信息、无远处转移、预后和随访信息完整、肿瘤原发灶治疗信息完整。主要结局为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食管癌特异性死亡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37例患者,其中158例(46.88%)接受外科手术(手术组),165例(48.96%)接受内镜局部切除(有病理标本送检,内镜切除组),14例(4.15%)接受内镜局部毁损(无病理标本送检,内镜毁损组)。手术组及内镜切除组患者纳入生存分析,随访2~105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均未达到。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内镜切除组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率为4.24%(7/165),手术组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率为22.78%(36/15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局部切除治疗患者食管癌特异性死亡风险为0.21(95%CI 0.09~0.46,P<0.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内镜局部切除治疗是减少患者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HR=0.34(95%CI 0.14~0.83,P=0.017)。分别剔除淋巴结阳性、随访时间短于6个月及T_(is)期患者后,内镜局部切除治疗仍是减少患者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于T_(is)及T_(1)期食管鳞癌患者,内镜局部切除的长期疗效优于外科手术,接受内镜局部切除患者的食管癌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浅食管鳞癌 内镜切除 外科手术 食管癌特异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何梦江 柳滟波 +4 位作者 刘歆阳 马丽黎 张轶群 陈巍峰 周平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共纳入9例胃重复畸形患者,女性3例,男性6例;2例患者病灶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5例位于胃下1/3。8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仅1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住院天数为2(1.5,4)d,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随访时间46(26,51)个月。术后随访病灶无残留、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切除对于符合指征的胃重复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可尝试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重复畸形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梦江 李全林 +3 位作者 陈巍峰 周平红 姚礼庆 徐美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1.525,95%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黏膜内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大于15mm食管黏膜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梦江 李全林 +5 位作者 陈巍峰 张轶群 钟芸诗 马丽黎 徐美东 周平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9-393,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15mm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ESD组,n=198)或EPMR治疗(EPMR组,n=63)的直径≥15m...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15mm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ESD组,n=198)或EPMR治疗(EPMR组,n=63)的直径≥15mm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ESD组的病灶大小明显大于EPMR组[(3.02±1.13)mm比(2.66±0.95)mm,P〈0.05],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198/198)、96%(190/198)和94%(187/198),EPMR组只有水平切缘能够得到病理学评估(其中2例水平切缘阳性)。近期并发症(大量出血和穿孔)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ESD组4例、EPMR组1例),EPMR组的术后食管狭窄率明显高于ESD组[22.6%(14/62)比6.2(12/194),P〈0.05]。除外切缘阳性的10例患者,EPMR组的局部复发率也明显高于ESD组[11.5%(7/61)比3.7%(7/190),P〈0.05]。结论对于直径≥15mm的食管黏膜病变,ESD的治疗效果优于EPMR,具有更少的局部复发,而且并发症未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 食管肿瘤
原文传递
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后迟发性穿孔一例 被引量:9
6
作者 何梦江 钟芸诗 姚礼庆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9期530-531,共2页
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肓部一0.6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周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E... 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肓部一0.6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周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ERBE海博刀系统,流量1.5lMmin,功率60w)处理息肉残基,过程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 结肠息肉 迟发性 穿孔 术后 息肉电切术 结肠镜 静脉麻醉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平红 陈巍峰 何梦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4-607,共4页
目前,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是改善我国胃癌治疗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白光胃镜仍是筛查早期胃癌的最主要方法,医师对早期胃癌的警惕意识和规范化的检查流程十分关键。结合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等一系列新内镜诊断技术,可提高早期... 目前,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是改善我国胃癌治疗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白光胃镜仍是筛查早期胃癌的最主要方法,医师对早期胃癌的警惕意识和规范化的检查流程十分关键。结合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等一系列新内镜诊断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因其创伤小及治愈性切除疗效确切,现已成为早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规范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内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内镜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可行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姚礼庆 钟芸诗 何梦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17-220,共4页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EFR)、内镜经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ECS)等的内镜切除技术可治疗绝大多数的胃G...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EFR)、内镜经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ECS)等的内镜切除技术可治疗绝大多数的胃GIST。本文就内镜治疗胃GIST的指征、方法和疗效评价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单用大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国祥 徐美东 +5 位作者 周平红 祝旭清 初元 余光 何梦江 陈巍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7-570,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大球囊扩张术(LBD)与单用LBD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EST联合LBD(联合组,n=61)或单用LBD(单用组,n=48)治疗的胆总管巨大结石病例资...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大球囊扩张术(LBD)与单用LBD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EST联合LBD(联合组,n=61)或单用LBD(单用组,n=48)治疗的胆总管巨大结石病例资料,对比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单用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联合组[17.3min(8—35min)比21.5min(10~42min),P=0.041]。联合组和单用组总的结石完全清除率[90.2%(55/61)比91.7%(44/48),P=1.000]和无机械性碎石下结石完全清除率[78.7%(48/61)比83.3%(40/48),P=0.5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大量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联合组和单用组在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61)比6.3%(3/48),P=1.000]。结论EST联合LBD在治疗巨大胆管结石上与单用LBD相比无明显优势。相较于EST联合LBD,单用LBD可缩短操作时间,简化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病 内镜下大球囊扩张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原文传递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淋巴结转移对胃癌T分期影响生存的修饰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梦江 刘歆阳 +3 位作者 陈百胜 李全林 周平红 陈巍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0-595,共6页
目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浸润深度影响生存的修饰效应,为胃癌的治疗和随访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2年初次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有完整T及N分期... 目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浸润深度影响生存的修饰效应,为胃癌的治疗和随访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2年初次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有完整T及N分期信息及预后和随访的41294例病例,分析主要结局为胃癌特异性死亡。采用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判断修饰效应,Bonferroni方法校正多重比较。结果41294例病人中,25949例(62.8%)病人无淋巴结转移,15345例(37.2%)病人有淋巴结转移。T分期比例分别为T1期10381例(25.1%),T2期9592例(23.2%),T3期14409例(34.9%),T4期6912例(16.8%)。在胃癌整体病人及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随着T分期增加,胃癌特异性死亡的风险比(HR)逐渐升高,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亚组中,T2期HR最低,为0.86,预后最好。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T1期与T2期之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似然比检验及Wald检验也均证实淋巴结转移与否对T分期影响胃癌生存有显著的修饰效应。结论淋巴结转移与否对T分期影响胃癌生存有显著修饰效应,T分期对胃癌生存的影响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显著不同。临床需重视术前评估,警惕T1分期中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并对这部分病人加强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特异性死亡 T分期 淋巴结转移 修饰效应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临床价值研究(含视频) 被引量:9
11
作者 何梦江 陈巍峰 +5 位作者 张轶群 李全林 钟芸诗 马丽黎 周平红 徐美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9例下咽部浅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1.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9例下咽部浅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1.2岁(48~80岁)。切除病灶平均大小为16.3mm(5~27mm),平均手术时间为52.2min(30~90min)。9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气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4.6d(3~7d)。术后病理包括上皮内高级别瘤变1例,鳞状细胞癌8例;在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组织浸润深度均未突破固有膜。1例水平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区域放疗。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3~29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食管入口狭窄。结论ESD是治疗下咽部浅表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下咽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经颈内镜-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锋 何梦江 +4 位作者 王喆 张轶群 沈亚星 周平红 谭黎杰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76-1381,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内镜-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术(LGE)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1例行LGE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为(68±4)岁。以手... 目的:探讨经颈内镜-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术(LGE)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1例行LGE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为(68±4)岁。以手术时间排序,病例序列第6例患者开始进行前哨淋巴结导航,腹部手术与颈部手术同时进行操作完成LGE。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30 d。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1例患者中,5例行前哨淋巴结导航且显影效果较满意,6例未行前哨淋巴结导航;1例因前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终止手术;10例完成LGE,无中转开胸。10例完成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04±27)min,肿瘤长径为(2.5±1.0)cm。(2)术后情况。10例完成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2例(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0例完成手术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均为鳞癌,9例为T1b~3N0M0期,1例为T1bN1M0期,均为R 0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4±4)枚;神经束侵犯3例,脉管侵犯2例,其余5例未见神经束侵犯和脉管侵犯;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为(4.0±2.4)d,术后住院时间为(7.2±1.5)d。(3)随访情况。10例完成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0 d内未发生死亡。 结论:LGE安全、可行;结合前哨淋巴结导航能够保障手术肿瘤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内镜 腔镜 经颈内镜-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微创 经纵隔
原文传递
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十年发展史的文献循证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刘歆阳 何梦江 +3 位作者 郜娉婷 陈巍峰 李全林 周平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274-280,共7页
目的总结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近十年的发文现状及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11-01-01—2021-07-17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的聚类及时... 目的总结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近十年的发文现状及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11-01-01—2021-07-17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的聚类及时序进行分析,绘制对应的循证可视化图谱,分析国家、学术机构、研究者间合作关系,比较中、英文数据库研究主题差异,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结果共纳入22834篇英文文献及4636篇中文文献,近十年来中、英文文献数目均稳步增长,均以学科专业杂志载文较多。发表文献数量以中日韩及美国较多,均超过2000篇;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发文497篇,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发文学术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机构及学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方面,中、英文文献的研究领域聚类相比差异不大,中文文献多出内镜护理与配合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相关聚类。中、英文关键词时序分析显示,内镜外科、隧道技术和黏膜下肿瘤可能是热点及发展方向。结论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中文文献聚焦主题的先进性与英文文献基本持平,也展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合作,重点关注热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循证可视化 消化内镜 微创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