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何玉琦 凌贤龙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建立了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ρ°SK-Hep1)转线粒体的模型(SK-Hep1Cyb),并探讨了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以正常人血小板为外源性线粒体供体,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方法建立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 建立了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ρ°SK-Hep1)转线粒体的模型(SK-Hep1Cyb),并探讨了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以正常人血小板为外源性线粒体供体,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方法建立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并以PCR、Southern杂交及Western杂交进行鉴定,MTT法测定生长曲线,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杂交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PCR、Southern杂交及Western杂交证实成功建立了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与SK-Hep1和ρ°SK-Hep1细胞相比,SK-Hep1Cyb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明显延长,生长速度减慢,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抗凋亡能力下降;而ρ°SK-Hep1细胞与母本细胞相比生长速度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抗凋亡能力增强。采用细胞融合技术成功建立了ρ°SK-Hep1转线粒体模型。融合细胞肿瘤恶性相关表型如生长速度、侵袭能力、抗凋亡能力明显下降。线粒体DNA损伤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可能有影响,而恢复正常线粒体功能后或可逆转恶性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融合细胞 肝癌 恶性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白桦林经营调控技术及目标管理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玉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17,36,共3页
传统抚育技术间小留大不全面适用白桦林,提出分龄组、分林层、分树种、分径级经营,不同间伐强度标准的技术目标管理。在成熟林中有不成熟林木存在,在未成熟林中有成熟林木存在,用径级工艺成熟取替龄级工艺成熟,把森林利用着眼点从成、... 传统抚育技术间小留大不全面适用白桦林,提出分龄组、分林层、分树种、分径级经营,不同间伐强度标准的技术目标管理。在成熟林中有不成熟林木存在,在未成熟林中有成熟林木存在,用径级工艺成熟取替龄级工艺成熟,把森林利用着眼点从成、过熟林两个龄组,拓广到全部龄组上来,发挥森林总体产出功能。林分立木株数分布序列,在平均直径以下,中、小径木占70%,蓄积占30%;平均直径以上,大径木占30%,其蓄积占70%;在中龄林以上,间伐15%~20%大径木株数,其蓄积占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白桦林 经营技术 目标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技术目标管理新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玉琦 姚光常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05-111,共7页
本文利用林层结构划分条件、林分起源、林层年龄、树种组成等因子,将松江河林区的幼、中龄林划分为四个林相组和九个林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幼、中龄林林相类型表。用该表能指导幼、中龄林的调查、设计和抚育间伐。该目标管理技术... 本文利用林层结构划分条件、林分起源、林层年龄、树种组成等因子,将松江河林区的幼、中龄林划分为四个林相组和九个林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幼、中龄林林相类型表。用该表能指导幼、中龄林的调查、设计和抚育间伐。该目标管理技术环节易于掌握,并可提高抚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 间伐 目标管理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线粒体DNA缺失鉴定的Southern杂交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何玉琦 凌贤龙 +5 位作者 张国桥 李诗伟 乐湘华 晏斌 周源 李歆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51-1353,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检测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的方法。方法将线粒体DNA所编码呼吸链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亚单位COXⅠ和COXⅡ分别作为Southern杂交的分子探针,鉴别细胞株的线粒体DNA是否完全缺失。进行生长营养缺陷鉴定,并从...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检测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的方法。方法将线粒体DNA所编码呼吸链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亚单位COXⅠ和COXⅡ分别作为Southern杂交的分子探针,鉴别细胞株的线粒体DNA是否完全缺失。进行生长营养缺陷鉴定,并从RNA及蛋白水平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Southern杂交显示,SK-Hep1细胞可见COXⅠ、COXⅡ杂交条带,ρ°SK-Hep1细胞(线粒体缺失细胞)未见杂交条带形成,作为对比试验的生长营养缺陷法、PCR、Northern杂交和Western杂交,所得结果与Southern杂交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鉴定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的Southern杂交方法,该方法能简便、快捷、准确地鉴定细胞线粒体DNA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线粒体 印迹法 DNA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融合法转线粒体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5
作者 何玉琦 乌秀敏 +4 位作者 凌贤龙 周源 李诗伟 李歆强 晏斌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677-2679,268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融合方法建立转线粒体细胞(cybrid)可行性,并对融合后细胞内mtDNA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方法将正常人血小板与mtDNA缺失人肝癌细胞(ρ°SK-Hep1)融合,建立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恢复细胞正常线粒体功能。并用... 目的探讨细胞融合方法建立转线粒体细胞(cybrid)可行性,并对融合后细胞内mtDNA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方法将正常人血小板与mtDNA缺失人肝癌细胞(ρ°SK-Hep1)融合,建立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恢复细胞正常线粒体功能。并用PCR、Southern杂交、Western杂交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进行鉴定。结果PCR、Southern杂交、Western杂交及线粒体染色证实成功建立了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结论采用细胞融合法可以建立转线粒体细胞,融合细胞恢复线粒体功能,转线粒体细胞可稳定存活30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融合细胞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体检报告血脂指标的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玉琦 乌秀敏 +1 位作者 王勇 吴建平 《华北国防医药》 2010年第5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体检 血脂 高脂血症 综合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部团以上干部体检报告中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7
作者 何玉琦 吴建平 +1 位作者 乌秀敏 王勇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S1期135-136,共2页
有研究显示,粗腰围、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位居干部体检指标异常的前3位,发生率为11.0%~19.7%[1]。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血脂过高与冠心病发病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 军事人员 体格检查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健 康倩 +7 位作者 汤珊 何玉琦 金鹏 王昕 李爱琴 谢惠 余东亮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957-960,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26例,其中咽部2例、食管23例、胃38例、结肠60例、十二指肠3例。将126例病变按照以往报道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操作经验分为内镜下易于治疗组(easy treat;n=67)和难于治疗组(difficult treat;n=5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整体手术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5.0±1.3)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17.5)min,整块切除率96.0%,完整切除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9.5%,原位复发率为4.0%。两组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4.4±0.6)cm2和(5.3±1.1)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不完整切除分别为1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两组非整块切除分别为4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难于治疗组所花时间多于易于治疗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4.8±9.7)min和(78.3±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治愈率高。对于比较难以实施ESD操作的部位,如食管、贲门、乙状结肠等只要医生努力提高操作水平,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消化道肿瘤 安全性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以上患者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继恒 苏锡铭 +1 位作者 高革 何玉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对80岁以上反复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至少进行2次以上ERCP的>80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男33例,... 目的对80岁以上反复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至少进行2次以上ERCP的>80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共完成146次ERCP,其中47例完成2次ERCP,5例完成3次ERCP,5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1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阻肺死亡。结论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和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高龄患者反复多次ERCP的原因,整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ERCP可以改善高龄胆胰疾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胆总管结石 黄疸 阻塞性 老年人 80以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进展期腺瘤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丽丽 王昕 +3 位作者 余东亮 何玉琦 金鹏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93-997,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EMR治疗较大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陆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EMR治疗较大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陆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治疗病例,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以腺瘤大小、位置、病理组织学和形态学为变量,分析腺瘤整块切除和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76例患者106枚腺瘤,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0.9±10.8)岁;整块切除89枚(84.0%),术中少量出血23枚(21.7%),无穿孔及迟发性出血;术后随访观察52枚(49.1%),平均随访时间(6.4±3.9)个月,仅1枚(2.0%)腺瘤发现可疑残留,术后病理为炎性改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学分化(OR=3.4,95%CI:1.2-13.2)和腺瘤位于弯曲部位(OR=3.1,95%CI:1.0-12.6)是影响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分化(OR=5.1,95%CI:1.1-23.2)和腺瘤直径≥3.0 cm(OR=28.7,95%CI:1.1-749.8)是整块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 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整块切除率高,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进展期腺瘤 结直肠 并发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被引量:8
11
作者 汤姗 王晓伟 +4 位作者 安贺娟 张健 何玉琦 金鹏 盛剑秋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内或轻度黏膜下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通过ESD的方法治疗的33例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内或轻度黏膜下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通过ESD的方法治疗的33例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大体形态、病理、非抬起征、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7%(32/33),完整切除率为93.9%(31/33)。手术中穿孔的发生率为3.03%(1/33),出血的发生率为18.2%(6/33),无术后迟发性穿孔及出血。肿瘤位置及大体形态是影响胃ES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肿瘤大小、位置和非抬起征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高,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早期癌 并发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细胞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歆强 凌贤龙 +3 位作者 周源 何玉琦 李诗伟 晏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25-2227,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在成功构建ρ0SK-Hep1细胞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的基础上,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Western b... 目的对比研究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在成功构建ρ0SK-Hep1细胞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的基础上,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测Bcl-2细胞内分布。结果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1±0.11)%、(0.37±0.08)%和(2.10±0.12)%。ρ0SK-Hep1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抗性(P<0.05)。ρ0SK-Hep1细胞内DCFDA荧光强度较SK-Hep1细胞显著增强(35.5与15.9,P<0.01);转入线粒体后,SK-Hep1Cyb细胞DCFDA荧光强度较ρ0SK-Hep1细胞明显下降(17.4与35.5,P<0.01)。ρ0SK-Hep1细胞MitoTracker Red荧光强度较SK-Hep1细胞显著减低(55.0与65.9,P<0.05);转入线粒体后,SK-Hep1Cyb细胞MitoTrack-er Red荧光强度与SK-Hep1细胞基本一致(67.4与65.9,P>0.05)。ρ0SK-Hep1细胞线粒体Bcl-2、Bax表达增多,Bcl-2/Bax比值增加(P<0.01)。SK-Hep1Cyb细胞线粒体Bcl-2/Bax值下降。结论mtDNA缺失肿瘤细胞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拮抗。Bcl-2线粒体转位、线粒体Bcl-2/Bax值增加、ROS产生增多可能参与细胞凋亡拮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胞质体 ROS 细胞凋亡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经多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继恒 杜永强 +3 位作者 李舒 何玉琦 高革 盛剑秋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对80岁及以上高龄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患者多次接受ERCP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完成的80岁及以上高龄ERC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接受... 目的对80岁及以上高龄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患者多次接受ERCP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完成的80岁及以上高龄ERC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接受1次ERCP手术组和多次ERCP手术组。结果 121例患者中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80~92岁)进行了2次或以上的ERCP手术,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80~95岁)进行了1次ERCP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具有可比性。多次ERCP手术组8例(16.33%)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1次ERCP手术组4例(5.56%)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ERCP手术次数的因素为胆总管多发性结石(^OR=2.636,95%CI 0.082~5.854,P=0.044)。结论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ERCP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胆总管多发性结石是影响高龄患者ERCP手术次数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多次手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点点 冯林春 +2 位作者 叶蕊 何玉琦 王雅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miR-29b与胃癌细胞顺铂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顺铂浓度梯度处理后胃癌细胞系中miR-29b及其靶基因的表达;CCK8法检测miR-29b敲低状态和过表达状态下胃癌细胞受... 目的探讨miR-29b与胃癌细胞顺铂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顺铂浓度梯度处理后胃癌细胞系中miR-29b及其靶基因的表达;CCK8法检测miR-29b敲低状态和过表达状态下胃癌细胞受顺铂处理后的增殖情况,评估miR-29b对胃癌细胞顺铂耐受性的影响。结果顺铂处理后miR-29b表达量显著上调,其靶基因AKT2表达下调。过表达miR-29b后胃癌细胞对顺铂抗性下降,干扰miR-29b表达后对顺铂的耐受性增强。Rescue实验结果显示,miR-29b通过AKT2促使胃癌细胞发挥对顺铂抗性的拮抗作用。miR-29家族另外两个成员miR-29a/c受顺铂诱导上调表达,但二者对胃癌细胞顺铂抗性的产生无显著作用。结论 miR-29b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R-29b 顺铂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5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魏振军 安贺娟 +3 位作者 余东亮 何玉琦 罗继征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035-1038,共4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9年1月-2013年10月检出的225例结直肠SA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中男148例,女77例,年龄19~...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9年1月-2013年10月检出的225例结直肠SA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中男148例,女77例,年龄19~ 89岁,平均年龄(53.5±14.3)岁.以单发型多见(87.1%).在同期结肠镜中的检出率为2.1%.内镜下形态以扁平型和广基型居多(64.3%、20.0%),多数病变直径在10 mm以下(83.1%);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病变大小和形态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2662、12.2168,P<0.05).全部病例中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 30例(13.3%),非广基锯齿状腺瘤(包括增生性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195例(86.7%).SSA/P中有20例位于右半结肠(66.7%),平均直径13.3 mm.其中6例SSA/P呈侧向发育型息肉,均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伴腺上皮异型增生12例,另有3例腺瘤癌变.结论 结直肠SA临床相对少见,内镜下形态及分布部位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SSA/P.有必要对结直肠SA进行明确分类,并对其发展、转归做长期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锯齿状病变 临床 结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魏振军 王昕 +4 位作者 成涛 何玉琦 刘丽丽 金鹏 盛剑秋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9期1521-1524,共4页
目的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 目的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50.3±42.8)min,病灶平均大小(31.9±44.9)cm^2,整块切除率为91.4%,R0切除率为90.5%,治愈性切除率为88.6%。穿孔发生率为5.2%(11/210),迟发性出血率为0.5%(1/21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OR 3.466;95%CI:1.594~7.538)、病变位于弯曲部(OR 2.270;95%CI:0.175~9.227)是影响结直肠ESD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时间≥60min)。结论结直肠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病变位于弯曲部可明显延长ESD手术时间,使手术难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肿瘤 手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食管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玉荣 余东亮 +4 位作者 谢惠 张健 汤姗 何玉琦 盛剑秋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食管早癌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率和操作时间等,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内镜下ESD切除病理明确诊断的食管早癌49例,患者平均年龄62.1±8.9岁,平均操作时间为60.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食管早癌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率和操作时间等,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内镜下ESD切除病理明确诊断的食管早癌49例,患者平均年龄62.1±8.9岁,平均操作时间为60.4±43.2 min,统计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4.3%,完整切除率为90.1%,穿孔率7.8%。术后环周狭窄率6.1%,无迟发性穿孔。肿瘤环食管管腔的范围(P<0.05)与并发症发生具有相关因素,食管肿瘤环周病变的大小(P<0.01)以及病理分型(P<0.05)为影响ESD操作时间的相关因素。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癌,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及较高安全性等优点,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继恒 何玉琦 高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645-1647,共3页
目的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 目的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道覆膜支架治疗小儿食管急性穿孔:单中心临床经验回顾分析
19
作者 李爱琴 杨欣艳 +6 位作者 盛剑秋 何玉琦 商一鸣 付蕾 王昕 余东亮 谢惠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829-831,共3页
目的采用食管覆膜支架(Sigma)治疗狭窄扩张时出现的小儿食管急性穿孔,分析覆膜支架治疗小儿食管急性穿孔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0月-2012年5月进行食管狭窄扩张的病例,只纳入扩张过程中发现的小儿食管急性穿孔... 目的采用食管覆膜支架(Sigma)治疗狭窄扩张时出现的小儿食管急性穿孔,分析覆膜支架治疗小儿食管急性穿孔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0月-2012年5月进行食管狭窄扩张的病例,只纳入扩张过程中发现的小儿食管急性穿孔,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统计资料、病因、诊断、治疗方式、并发症和预后等。结果 4例食管急性穿孔患儿,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现穿孔后,即刻放置食管覆膜支架堵漏,并给予广谱抗生素静滴及全胃肠外营养。次日钡餐造影观察堵漏情况,如果堵漏完全,可经胃管进食。支架平均放置14 d(10 d~21 d)后取除,平均住院时间为15 d(11 d~21 d),所有患儿均在放射线及内镜下证实食管穿孔痊愈。结论腔内食管支架放置是治疗内镜操作过程中食管急性穿孔的有效方法,能迅速封堵瘘口,避免急诊手术,降低患儿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急性穿孔 小儿食管狭窄 内镜下扩张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致伪膜性肠炎6例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葛静 王隽 +1 位作者 何玉琦 聂文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1326,共7页
目的:报道6例抗结核药物致伪膜性肠炎(PMC)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致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6例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腹泻,肠镜检查后明确为PMC患者的临... 目的:报道6例抗结核药物致伪膜性肠炎(PMC)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致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6例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腹泻,肠镜检查后明确为PMC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临床起病、粪便形状及相关伴随症状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最终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以1990年1月至2020年5月为检索时间,从PubMed数据库中以“tuberculosis+Clostridium difficile”和“tuberculosis+pseudomembranous”为检索词,从万方数据库中以“结核+伪膜性肠炎”和“结核+假膜性肠炎”为检索词,检索到符合入组标准的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PMC的6篇文献、99例患者,总结本组患者特征并进行入选患者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肺结核,1例鸟分枝杆菌病;均在使用含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约2~30d后出现腹泻、腹部隐痛及胀痛;粪便艰难梭菌培养均为阴性;肠镜检查均可见结肠黏膜黄白色伪膜覆盖;病理活检均可见黏膜组织急慢性炎;给予停用利福平,使用万古霉素(0.25g/次,4次/d,口服)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补液抗休克治疗3~5d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症状消失后再次服用抗结核药物,有2例再次出现腹泻症状。文献涉及的99例患者中,97例肺结核、骨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各1例,均在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9~120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肠镜下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伴白色伪膜样表现,均经肠镜及粪便检查后确诊,有29例患者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均在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其中10例患者使用甲硝唑)、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后症状好转,包括3例复发患者。结论:长期使用含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需警惕PMC的发生,尤其是对高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异常的结核病患者。当肠镜下观察到肠道内假膜形成,且在停用利福平、使用万古霉素和(或)甲硝唑抗感染或辅以肠道微生物调节制剂等干预措施后效果良好,可临床诊断P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疗法 利福平 不良反应 小肠结肠炎 伪膜性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