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学会提问:大学生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学习模式的研究 |
何珊云
沈演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数字循证”赋能教学质量进阶——基于“教在浙大”的实践探索 |
郑春燕
杨舒心
何珊云
|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教科书中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判话语分析 |
石心玥
何珊云
|
《教学研究》
|
2025 |
0 |
|
4
|
引导性问题如何影响高校项目化学习中的同伴反馈 |
何珊云
沈演
|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课程史研究的经典范式与学术意义——试析《1893~1958年的美国课程斗争》 |
何珊云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6
|
多国视角下的国际教育研究发展与趋势 |
何珊云
黄亚婷
汪辉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7
|
社会转型与民间教育公益团体的兴起 |
何珊云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3
|
|
8
|
文化的视角:美国课程史的转向及其意义 |
何珊云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9
|
美国智库教育研究的主题、视角与立场——基于布鲁金斯学会和兰德公司近十年间研究报告的分析 |
何珊云
杨依林
|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0
|
校长培训课程设计框架的构建 |
何珊云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1
|
澳大利亚普通高中学业评价:框架、程序与报告制度 |
何珊云
|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如何培养低龄儿童的计算思维——基于四本绘本的分析 |
何珊云
戴方时
|
《教育文化论坛》
|
2021 |
5
|
|
13
|
布尔迪厄的教育追求与知识重建的努力 |
何珊云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4
|
学前儿童合作问题解决的特征:基于项目化学习中的话语分析 |
何珊云
陈爽
|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5
|
法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及启示 |
何珊云
|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
2010 |
6
|
|
16
|
让儿童“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线上教学资源的分析 |
何珊云
胡凯悦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
2022 |
3
|
|
17
|
如何借助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基于近十年计算思维干预工具相关的实证研究 |
何珊云
石心玥
|
《教育文化论坛》
|
2022 |
0 |
|
18
|
美国中学违规行为管理的案例及启示 |
何珊云
|
《世界教育信息》
|
2010 |
0 |
|
19
|
地图构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略 |
鲍嵘
何珊云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
2008 |
3
|
|
20
|
“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 |
崔允漷
何珊云
|
《基础教育课程》
|
2010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