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起病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1
作者 李再利 余年 +4 位作者 余传勇 马文颖 黄舒扬 葛剑青 苗爱亮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autoimmune cerebellar ataxia,AC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4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5例ACA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6~49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检... 目的分析急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autoimmune cerebellar ataxia,AC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4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5例ACA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6~49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前驱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其次为头痛及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5例,构音障碍3例,眩晕1例,左右摇头1例。3例伴有小脑外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视物模糊、周围神经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3例检测出抗小脑抗体,其中抗Homer3抗体、抗ATP1A3抗体、抗Hu抗体阳性各1例。4例脑脊液白细胞增高呈淋巴细胞性炎症,5例脑脊液蛋白轻-中度增高,3例脑脊液特异性寡克隆区带阳性。1例颅脑MRI显示一过性右侧小脑半球点状高信号,长期随访出现小脑及脑桥萎缩。所有患者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及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长程免疫治疗。5例均对一线免疫治疗有反应,其中4例预后良好,1例抗Homer3抗体阳性患者预后不良。结论急性起病的ACA患者均有前驱症状,以步态不稳的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脊液呈炎症或免疫反应,抗小脑抗体和/或寡克隆带阳性;一线免疫治疗一般有效,多数患者经MMF长程免疫治疗无复发,少数患者预后不佳,推测可能与抗体类型有关;应对肿瘤筛查阴性的副肿瘤小脑变性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共济失调 自身免疫 临床特点 免疫治疗 预后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癫痫患者苯巴比妥治疗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孙方玲 李炎章 +5 位作者 余传勇 李亦涵 王英藩 王思懿 许峰源 王小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评价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接受苯巴比妥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20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癫痫患者实行苯巴比妥单药治疗和随访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目的:评价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接受苯巴比妥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20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癫痫患者实行苯巴比妥单药治疗和随访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15例惊厥性癫痫患者,其中73.8%癫痫患者苯巴比妥最大服用剂量为30~90 mg/d。2715例患者随访满4年,治疗有效率为75.44%,约20%患者癫痫症状恶化。治疗1个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随访满4年后降低至10.87%,其主要表现为困倦、头晕、头痛等症状。结论:苯巴比妥单药治疗惊厥性癫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农村地区继续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性癫痫 苯巴比妥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治疗缺口分析
3
作者 孙方玲 余传勇 +5 位作者 李炎章 李亦涵 王英藩 王思懿 许峰源 王小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的治疗缺口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2020年筛查的7836例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癫痫患者的治疗现状、治疗缺口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836例惊厥性癫痫患者。江... 目的探讨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的治疗缺口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2020年筛查的7836例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癫痫患者的治疗现状、治疗缺口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836例惊厥性癫痫患者。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的治疗缺口为69.05%。不同性别间的治疗缺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χ^(2)=12.196,P=0.007)、不同首发年龄患者(χ^(2)=58.658,P<0.001)、不同病程(χ^(2)=65.430,P<0.001)、不同发作次数(χ^(2)=171.276,P<0.001)、不同就诊医院级别(χ^(2)=122.076,P<0.001)的治疗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发年龄越大、病程越短、发作越频繁,癫痫患者的治疗缺口越大(均P<0.05)。在患病年龄和就诊医院上,45~59岁(P=0.012)以及就诊于市县级医院(P<0.001)的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正规抗癫痫治疗。结论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的治疗缺口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癫痫的认识不足以及基层医院建设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性癫痫 农村地区 治疗缺口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例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丙戊酸钠治疗情况
4
作者 孙方玲 余传勇 +5 位作者 王思懿 许峰源 李亦涵 王英藩 李炎章 王小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816-821,共6页
目的 评价2015—2020年江苏省部分农村地区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惊厥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进入该组的惊厥癫痫患者开展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及跟踪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研究入组惊... 目的 评价2015—2020年江苏省部分农村地区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惊厥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进入该组的惊厥癫痫患者开展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及跟踪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研究入组惊厥性癫痫患者共195例,其中男性117例。48.72%的癫痫患者丙戊酸钠治疗最大服用剂量≤600 mg/d。193例患者随访满1年,治疗有效率为74.09%。79例患者随访满5年,累积治疗有效率增长至87.34%。随着疗程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步下降,主观感觉病情改善的患者比例升高。结论 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可推荐用于农村惊厥性癫痫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性癫痫 丙戊酸钠 农村地区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FQ技术的CAE患儿脑白质纤维完整性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传勇 邱文超 +2 位作者 孙锦涛 高媛 王小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7-1773,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患儿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改变,以探讨CAE患儿认知损害的可能靶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20年11月在南京市儿童院或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29例CAE患儿[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患儿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改变,以探讨CAE患儿认知损害的可能靶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20年11月在南京市儿童院或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29例CAE患儿[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8.4±1.9)岁]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健康儿童[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9±1.4)岁]使用德国西门子3.0T MRI仪采集所有被试的DTI及T1数据,通过AFQ软件提取出脑内20条白质纤维束,提取出每条纤维束100个等分节点上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定量比较其差异。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重比较校正。结果:CAE患儿在大部分纤维束节点中可出现FA值下降及MD值升高,其中在弓形束及钩状束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CAE患儿存在脑内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改变,且以弓形束及钩状束损伤为著,提示CAE患儿认知损害的靶点可能在弓形束及钩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自动定量法 儿童失神癫痫 扩散张量成像 钩状束 弓形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发病与Willis环不完整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传勇 黄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偏头痛患者Willis环不完整性的发生率,探讨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91例,其中先兆偏头痛(MA)患者58例(男20/女38),无先兆偏头痛(MOA)患者133例(男43/女... 目的通过分析偏头痛患者Willis环不完整性的发生率,探讨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91例,其中先兆偏头痛(MA)患者58例(男20/女38),无先兆偏头痛(MOA)患者133例(男43/女90),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85名(男29/女56),采集所有受试者头颅MRA资料,对各组间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组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56.54%)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MA组(60.34%)与MOA(54.14%)组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发现,偏头痛组Willis环前部不完整性发生率(16.23%)与对照组(15.2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发生率(47.64%)较对照组(32.94%)显著增高(P<0.05),MA组Willis环前部不完整性发生率(18.97%)与MOA组(15.04%)及对照组(15.29%)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MA组(51.72%)及MOA组(46.61%)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发生率较对照组(32.94%)均显著增高(均P<0.05),MA组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与MO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Willis环的不完整性与偏头痛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偏头痛发病可能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WILLIS环 先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Samd3信号转导在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7
作者 余传勇 桂韦 +1 位作者 黄琳 王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TGF-β1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Smad3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接种后采用SiRNA基因沉默技术,干扰Smad3基因的表达,RT-PCR验证沉默效果,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干扰TGF-β1-Smad3通路... 目的探讨TGF-β1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Smad3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接种后采用SiRNA基因沉默技术,干扰Smad3基因的表达,RT-PCR验证沉默效果,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干扰TGF-β1-Smad3通路后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成功沉默Smad3基因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率明显减低;成功沉默Smad3基因能干扰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论 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 RNA干扰 信号转导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神经元树突生长以及突触素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桂韦 余传勇 +1 位作者 汪凯 王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7-89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胎鼠小脑神经元树突生长及突触素1(synapsin1)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损伤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取孕18d小鼠神经元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在培养7d的小脑神经元中加入不同浓...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胎鼠小脑神经元树突生长及突触素1(synapsin1)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损伤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取孕18d小鼠神经元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在培养7d的小脑神经元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GF-β1(1ng/ml、5ng/ml、10ng/ml),并设正常对照组。作用48h后,对培养的神经元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标记:用结构性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标记树突,同时以突触素1抗体标记突触素1。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细胞树突的长度变化;应用多功能酶标仪测量突触素1的荧光强度值。结果在1ng/ml、5ng/ml及10ng/ml TGF-β1干预培养48h后,小脑神经元树突长度分别为106.2±5.5、164.3±7.49、218.3±13.5,与对照组(63.7±7.8)相比,明显增长(P<0.05);TGF-β1也可促进突触素1的表达,在1ng/ml、5ng/ml、10ng/ml TGF-β1干预培养的条件下,突触素1荧光强度值分别为21940.7±870.0、38450.0±559.1、46067.5±1303.5,较对照组(17608.3±1389.3)显著增强(P<0.01)。结论TGF-β1可通过促进小脑神经元树突生长以及突触素1表达的增多,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其促进效应总体趋势呈剂量依赖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神经元 树突 生长 Synaps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伴脑桥周围血管异常强化症(CLIPPERS)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琳 沙瑞娟 +1 位作者 葛剑青 余传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伴脑桥周围血管异常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临床表现、影像及诊疗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 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伴脑桥周围血管异常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临床表现、影像及诊疗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LIPPER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及诊疗经过。结果1例头颅MRI示脑干、基底节区、小脑等部位多发长T_(1)、稍长T_(2)病灶,DWI为稍高或等信号,1例头颅MRI示脑干、两侧小脑半球片状长T_(1)稍长T_(2)信号,DWI右侧病灶低信号,左侧稍高信号,两例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呈典型的“胡椒粉”样点状及曲线状强化,头颅MRA或头颈部CTA检查均无异常。2例患者初次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学均明显好转,1例后长期口服激素维持仍然有病情复发,第二次使用激素冲击后,长期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第三次复诊住院,仅口服硫唑嘌呤,目前症状及影像学明显好转,另外1例出院1 m后因肺部感染去世。结论CLIPPERS综合征在MRI上有典型部位和影像学表现,使用激素治疗有效也提示CLIPPERS综合征可能。CLIPPERS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异质性病因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PPERS 激素 头颅MRI 曲线状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凌玲 王小姗 +5 位作者 葛剑青 郁媛文 余传勇 吴迪 刘华曲 苗爱亮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特征性脑电图(EEG)改变,以提高临床对此疾病诊断。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影像及视频EEG资料。结果本组4例患者...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特征性脑电图(EEG)改变,以提高临床对此疾病诊断。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影像及视频EEG资料。结果本组4例患者3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岁、19岁、50岁、19岁。4例患者在疾病高峰期均出现特征性9~12 Hz节律活动。例1患者视频EEG示右侧额极、前颞δ刷,10s后逐渐演变为9~10 Hz节律活动,其中夹杂小尖波,60s后又演变为δ刷。例2患者视频EEG示左侧额极、颞区起源14 Hz低幅快波2s后演变为9~12 Hz节律活动,并持续55s,最后演变为θ和δ慢波持续10s后结束。例3患者右侧颞区10~11 Hz节律活动,持续6s。以上3例患者当出现9~12 Hz节律活动时无客观临床症状。例4患者复发后视频EEG示左侧额区起始15 Hz快节律,5s后演变为9~12 Hz节律,同时伴有右侧嘴角抽搐,持续40s左右。本文推测抗NMDAR脑炎患者额颞区9~12 Hz节律活动很可能是临床下发作的一种模式或发作期的一种模式。结论本文发现除δ刷外,额颞区9~12 Hz节律也是抗NMDAR脑炎患者EEG特征。临床中若具有脑炎症状的患者EEG出现额颞区9~12 Hz节律活动,提示抗NMDAR脑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脑电图 9~12Hz节律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肯尼迪病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慧芹 余传勇 +1 位作者 王小姗 黄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2,128,共3页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的发病机制、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异性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个肯尼迪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包括肌电图、肌活检、血睾酮、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的发病机制、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异性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个肯尼迪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包括肌电图、肌活检、血睾酮、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有3例患者,2例确诊,1例疑似,先证者外公有类似症状,但已去世未正规就诊,先证者及先证者姨表弟均为慢性病程,缓慢进展,临床表现为肢体(主要为近端)无力、肌肉萎缩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电图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先证者姨表弟肌肉活检提示混合性肌损害,经基因检测二者的CAG重复序列数为49和51。结论: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均有其独特的特点,确诊仍有赖于基因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雄激素受体基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脑血流的特征
12
作者 李成林 侍永伟 +5 位作者 葛剑青 余传勇 吴迪 郁媛文 易青 苗爱亮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538-543,共6页
目的研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改变的方式。方法本研究纳入23例抗NMDAR脑炎患者和32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将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 目的研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改变的方式。方法本研究纳入23例抗NMDAR脑炎患者和32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将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研究抗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和正常对照的静息态CBF在哪些脑区存在差异。然后,比较抗NMDAR脑炎患者和正常对照存在CBF差异脑区的CBF连接是否也存在差异。结果本文显示,和正常人相比,抗NMDAR脑炎患者双侧楔前叶、双侧枕叶CBF降低(P<0.05,FEW校正)。相反,与正常人相比,抗NMDAR脑炎患者左侧(left,L)颞上回、L-海马、L-岛叶、L-苍白球、双侧(Bilateral,Bi)壳核、Bi-尾状核CBF增高(P<0.05,FEW校正)。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抗NMDAR脑炎患者Bi-楔前叶、枕叶与L-颞叶、岛叶之间CBF链接减少(P<0.05,FEW校正)。结论表明抗NMDAR脑炎患者脑内不仅存在局部CBF的异常,还存在CBF连接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13
作者 黄琳 余传勇 葛剑青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DWS)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变异型DWS合并有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19岁男性,出生后智能发育较同龄人迟缓,2018年开始反复出现... 目的探讨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综合征(DWS)合并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变异型DWS合并有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19岁男性,出生后智能发育较同龄人迟缓,2018年开始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1年后症状加重,行头颅MRI平扫示DWS变异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年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复查头颅MRI示软脑膜广泛伴脑内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MRI增强示软脑膜广泛高信号伴结节样异常信号,腰穿CSF细胞学发现黑色素细胞。结论DWS与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可存在共病关系,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重叠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Y-WALKER综合征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病 黑色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患者脑磁共振表现与脑电图异常的相关性
14
作者 孙慧芹 葛剑青 +1 位作者 王小姗 余传勇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6期333-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脑电图(EEG)异常部位与脑磁共振(MRI)异常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290例癫癎患者的EEG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EG癫癎波检出率在MRI异常组为98.5%,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脑电图(EEG)异常部位与脑磁共振(MRI)异常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290例癫癎患者的EEG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EG癫癎波检出率在MRI异常组为98.5%,显著高于MRI正常组(79.5%)(P〈0.05)。耐药性癫癎的发生率在MRI异常组(26.1%)显著高于MRI正常组(10.3%)(P〈0.05)。MRI异常部位与EEG异常部位的重合率在海马硬化组(95%)和脑发育不良组(84.6%)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耐药性癫癎的发生率在脑发育不良组(50%)及海马硬化组(30%)高于其他各组。结论:癫癎患者在MRI上显示海马硬化及脑发育不良时,其作为癫癎病灶存在的可能性极大,且耐药性癫癎的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脑电图(EEG) 磁共振成像(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苗爱亮 余传勇 +2 位作者 郁媛文 王小姗 葛剑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分析华东地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2020年2月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106例抗NMDAR脑炎患者(男48例,女58例)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 目的:分析华东地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2020年2月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106例抗NMDAR脑炎患者(男48例,女58例)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74.5%(79/106)的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行为异常,61.3%(65/106)患者起始症状为行为异常。67.0%(71/106)患者出现癫痫发作,31.1%(33/106)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54.9%(39/71)癫痫发作为局灶性发作。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抗体滴度高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数量多于CSF抗体滴度低的患者。分析92例患者的114次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发现在起病12 d时EEG背景活动明显加重。72.5%(74/102)患者磁共振正常,27.45%(28/102)患者出现脑损伤。在疾病高峰期,23例患者接受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其中9例大脑结构异常的患者ASL显示高灌注。13例大脑结构正常的患者ASL也显示局灶性高灌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NMDAR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包括意识障碍,EEG背景活动,临床症状数量和CSF抗体滴度增高。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症状数与CSF抗体滴度有关。意识障碍、EEG背景活动恶化、临床症状数量和CSF抗体滴度增加是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临床症状 脑脊液抗体滴度 脑电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癫痫药物对卒中后癫痫患者血Hcy影响及叶酸、维生素B_(12)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珊珊 王小姗 +4 位作者 余传勇 郁媛文 王柳清 刘赞华 徐旭然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 探究不同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卒中后癫痫(PSE)对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叶酸(FA)、维生素B12(VitB_(12))的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诊治并规律接受AEDs治疗1年以上的PSE患者156例作... 目的 探究不同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卒中后癫痫(PSE)对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叶酸(FA)、维生素B12(VitB_(12))的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诊治并规律接受AEDs治疗1年以上的PSE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服药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药治疗组丙戊酸钠(VPA)组34例、奥卡西平(OXC)组31例、左乙拉西坦(LEV)组29例、卡马西平(CBZ)组27例及联合用药组35例,另选同期新诊断未接受AEDs治疗的PSE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Hcy水平,比较各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随机选取其中的Hhcy患者40例进行FA及甲钴胺片补充治疗并记为干预组,比较干预组治疗前及治疗1、6个月后的血Hcy水平,另外未接受FA及VitB_(12)补充治疗的30例Hhcy患者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并记为非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PA组、OXC组、CBZ组及联合用药组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上升,VPA组及联合用药组的血清FA水平均有所下降,CBZ组及联合用药组的血清VitB_(12)水平均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的血清Hey水平显著高于LEV组(P<0.05)。VPA组、OXC组、CBZ组及联合用药组的HHcy发生率(41.18%、38.71%、44.44%、45.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4%)(P<0.05)。干预组治疗1、6个月后的血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1个月后,血清FA、VitB_(12)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1个月后(P<0.05)。干预组的癫痫控制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非干预组(73.33%)(P<0.05)。结论 长期或多种的AEDs治疗可增加PSE患者罹患Hhcy的风险,并可对其血FA、VitB12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予以新型的AEDs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EDs治疗对血Hcy、FA、VitB_(12)水平的影响。此外,长期的FA及VitB_(12)补充治疗亦可有效改善其血Hcy水平并减少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癫痫 抗癫痫药物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_(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芸 王小姗 +5 位作者 王凌玲 葛剑青 高媛 余传勇 王迎新 苗爱亮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非惊厥性癫痢持续状态(NCS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期间脑电图改变,以提高临床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例NCSE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视频脑电图等相关资料。结果:本组4例N... 目的:探讨非惊厥性癫痢持续状态(NCS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期间脑电图改变,以提高临床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例NCSE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视频脑电图等相关资料。结果:本组4例NCSE患者均表现为复杂部分性NCSE。临床表现以反应迟钝、精神行为异常为主,伴自动症等.症状持续时间3d~4个月。4例患者明确诊断后给予静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3例效果好,1例效果差。3例在静脉使用抗癫痫药物后脑电图有明显变化;1例未记录到用药前脑电图,但用药后脑电图仍可见局灶性异常。结论:NCSE的临床及脑电图表现多样.视频脑电图是确诊NCSE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临床下发作脑电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芸 王小姗 +8 位作者 葛剑青 王凌玲 余传勇 王迎新 高媛 吴彩云 郁媛文 石祺 苗爱亮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56-363,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部位及不同病因的临床下发作脑电模式。方法:筛查2015年1月~2017年7月南京脑科医院及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020例癫痂及脑炎患者的24h视频脑电图,共收集视频脑电图中有临床下发作的成年患者15例。对临床下发...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部位及不同病因的临床下发作脑电模式。方法:筛查2015年1月~2017年7月南京脑科医院及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020例癫痂及脑炎患者的24h视频脑电图,共收集视频脑电图中有临床下发作的成年患者15例。对临床下发作脑电图表现形式及演变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从脑电图上观察,11例患者临床下发作起源于颞区,3例起源于额区,1例起源于枕区。起源于颞区临床下发作(左颞7例,右颞4例)模式主要有3种:模式一(7例):临床下发作以颞区0节律为主随后为艿节律,其中可夹杂尖波,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位于颞区;模式二(2例):发作间期痢样放电位于颞区,而临床下发作起源于额(著)、颞区,形式为α节律+0节律;模式三(2例):以颞区n节律为主,其前可有短暂8节律,整个过程中可夹杂尖波。该种发作模式见于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3例患者临床下发作起源于额区,发作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2例):尖(棘)波节律,其前可有α节律(1例起源于左额区,发作间期为左侧额棘、额尖波;1例起源于双侧额区,发作间期为双颞区非同步尖波,诊断为Rett综合征);模式二(1例):尖慢波节律(左侧额区),其前可有α节律,发作间期为左侧额极、额尖慢波。1例患者临床下发作起源于左枕、后颞区,枕区著,发作模式主要为棘波节律(1例),而发作间期为左侧额极、额尖慢波。结论:临床下发作在癫痂患者中发生的机率较低,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24h)更有助于监测临床下发作。临床下发作脑电图表现模式与起源部位及病因有关。以长程α节律为特征的临床下发作仅见于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下发作 脑电图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抗NMDA受体脑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痫性发作的病毒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比较
19
作者 宗圣杰 吴彩云 +2 位作者 苗爱亮 余传勇 王小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2期87-90,共4页
目的比较伴有痫性发作的病毒性脑炎(VE)与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诊断为VE或AE且在病程急性期有痫性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出院1年内癫痫再发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比较伴有痫性发作的病毒性脑炎(VE)与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诊断为VE或AE且在病程急性期有痫性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出院1年内癫痫再发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VE和AE患者各36例,2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感染前驱症状、意识障碍、出院后癫痫再发、血白细胞计数、MRI病灶范围、脑电图重度异常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患者癫痫复发率高于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起病形式、感染前驱症状和血白细胞计数是VE组和AE组临床特征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结论伴有痫性发作的VE和AE患者在部分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为临床上两种脑炎的鉴别诊断及疾病后期癫痫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 痫性发作 临床特征 感染前驱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例抗GQ1b抗体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尹俊雄 黄琳 +6 位作者 余传勇 林兴建 江炜炜 陈道文 刘卫国 王小姗 石静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800-1804,共5页
目的探讨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南京脑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间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的8例抗GQ1b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随访,同时综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可能发病机制。结果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 目的探讨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南京脑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间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的8例抗GQ1b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随访,同时综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可能发病机制。结果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16~76(47±21)岁。7例急性起病,病程2~15(7±4)d。6例发病前有感冒、发热史。临床表现方面,符合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海绵窦综合征2例,Miller Fisher综合征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脊髓脱髓鞘1例,球麻痹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例。6例患者血清抗GQ1b抗体IgG阳性,其中2例合并血清抗GD1b抗体IgG阳性;1例患者血清抗GQ1b抗体IgM阳性,1例患者脑脊液抗GQ1b抗体IgM阳性合并抗GT1b抗体IgM阳性。治疗方面,3例(3/8)患者接受了单纯B族维生素治疗,2例(2/8)患者接受了激素加B族维生素治疗,2例(2/8)患者接受了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加B族维生素治疗,1例(1/8)患者接受了激素加IVIG治疗。出院后8~33个月随访显示,8例患者中,6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遗留轻度视物重影,1例遗留肢体无力、麻木,行走困难。病例3出现过2次症状波动,治疗后再次恢复。结论抗GQ1b抗体综合征有一个相对广泛的临床疾病谱,眼肌麻痹是其核心症状,免疫治疗有效,预后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GQ1b抗体综合征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吉兰-巴雷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